,“心动”即道心摇曳,无论真实还是幻境,只要起了心念,就会映射在道心上,让道心蒙尘。
    知道是幻境仍然持守自己的心,才是道心如磐石,明月照清溪。
    萧琰小时候读道藏之基的《道德经》,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她思索后对母亲说,利而不害,这这天道才能做的。人要修道,但不是将自己修成天道。
    天道无私无欲,故能利万物而无害。但万物存在,天道就存在,天道利万物,即是利自己,这是统而合一的道。
    可是修者不同。
    修者是与天道争命,摆脱天道之下万物必有生灭的桎梏,才会走上修道之途。而争命,就是争夺生机。只要是争,就不可能利而不害。
    人生的修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利害,而在利害面前,如何取舍,才是个人持守的道心。
    萧琰觉得自己不是无私无欲,亲情是欲,修道是欲,怎么能无欲呢?她不会弃情,不会弃道,那就不是无欲。所以她的心做不到“利而不害”,她的正心也不是慈悲利万物。
    但是,她也不认同“为利而害”,见利就上,这跟红尘世俗中汲汲于功名利禄而蒙蔽自己清净心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修者,既要脱离凡体,也要脱离凡尘心,心灵当然应该洁净,而不是如凡俗般为利益所浸染,夺他人之利而益己。
    萧琰从小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需要什么资源都有,最大的欺负也就是来自于萧琤,但这种“欺负”不是武道资源的匮乏,萧琰不需要跟人去争利,也不需要去夺他人之利,所以她的这种“不为利而害”的正心的根基还不够深,没有经历利害面前的抉择。
    所以,阁主就给萧琰制造了利害的取舍:在感悟天道这样的大机缘面前,你是否还能坚持“不为利而害”?
    萧琰也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那只是一丝浮云掠过天际,被她心灵的清风吹走后,便是一片澄净天宇。她做出了取舍的抉择。
    那就是取之有度。
    萧琰心想,天之道,还在于有度。
    天道慈悲,有度;天道不慈,也有度。
    道心,就是要给修道者的欲.望划一个度,过了度,那就是不持正了。
    她有怜悯之心而不过度,不会随意践踏生灵的性命,但也不会因为顾忌不相干的生灵而弃命,当生死存亡之时,她也会顾全己身,而前提是,她已经尽力谋求了共存。
    持有正心,而后诚意,再做取舍。
    萧琰一直都是在行这条道。
    她和李毓祯的友情起于静州大雪山并肩与蕃僧作战,那时她已经知道萧氏和皇室的矛盾,但她没有退避,依然遵循自己的心意,真心诚意和李毓祯结交,因为在她心中,想的不是萧氏和皇室的利害取舍,而是谋求共存,力尽至友之义,努力追求共存之路,如果尽心尽意的做了,还是不能共存,萧琰会选择取舍,选择萧氏,和李毓祯各行其道,萧琰不会为此愧疚,道心也不会蒙尘,因为她已经尽心诚意。
    而在幻境中悟道大机缘面前的取舍,让她的道心真正经历了利害之前的考验,承受洗炼之后,心灵更加纯净无垢,对正心诚意的感悟也变得笃实,不再只是道心中“认为应该如此”,而是“我已经这样做了”。从知到行,知行合一,道心经过实践,才会笃实稳固。
    这是萧琰最大的收获。
    当然,收获还不止于此。
    阁主称赞了她在道心上的持守不移,萧琰便细说起自己的神魂在渡劫时的经历、感知。花师叔的花域幻境虽然能显象出她在幻境中的情形,但只能看见有形体,而无形体,譬如神魂的渡劫就是看不到的。
    幻境渡劫没有让萧琰突破自己的情障,因为她封闭了识神,回避了心魔劫,但是,她的神魂与元神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