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三、平等因果(旧《普贤菩萨行品》是平等因,《宝王如来性起品》是平等果),四、成行因果(旧《离世间品》),五、证入因果(旧《入法界品》)。嗣后清凉《华严经疏》(卷四),也沿用这五分说和五因果说来分摄新译八十卷经三十九品的文义。而这样的分科也就成为古今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
又古今疏家也同样以序、正宗、流通三分科判此经。即一般都以初品为序分,《卢舍那佛品》(新《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流通分在古时有多种异说:如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慧远以《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属流通分隋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为流通分还有人说以末后二偈为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还未来尽,因而没有流通分还有人说以其他的眷属经为此经的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说法无尽无休,所以没有流通分。唐清凉(澄观)在他撰的《华严经疏》中认为慧远所说最为合理(《华严经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的三分说,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关于此经的宗趣,古来也有各样不同的见解:如齐昙衍说此经是以无碍法界为宗,隋灵裕说此经是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缘起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唯识为宗,唐敏(法敏)、印二师说此经是以因果为宗,隋慧远说此经是以华严三昧为宗,隋达摩笈多说此经是以观行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海印三昧为宗,北魏慧光说此经是以因果理实为宗。唐贤首(法藏)依慧光说加以充实,即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此经的宗趣(清凉《华严经疏》卷三),这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对于此经的共同见解。
此经的义理,为古今佛教学人所一致尊重。从南北朝以来,以判教著称的江南三家都将此经判为顿教,而以其他经典判为渐教或不定教。其时北方七家判教的步调虽参差各不相同,但也以此经判为诸教中最高的圆教或顿教、真宗、法界宗等。此后隋吉藏立三,以此经为根本天台智顗立化仪四教,以此经列为顿教,又立化法四教,以此经列为别兼圆教唐窥基立三时教,以此经为中道教贤首宗师则以此经判为五教中的一乘圆教,或十宗中的圆明具德宗。都显示此经在佛教中向来被认为是最圆顿的经教。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龙树还造出《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现行汉译的《十住毗婆娑论》十六卷,便是该论的一部分,为此经《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说。在这以后,世亲菩萨也依此经《十地品》造出《十地经论》,发挥了《华严》的要义,金刚军、坚慧、日成、释慧诸论师又各造出了《十地经论》的解释(日成、释慧两释现存有藏文译本),可以想见此经在古代印度曾经部分流行一时。至于全经在当时当地流传的情形不详。
从后汉以来,此经的别行本在中国虽陆续译出不少,但它的传弘还不见兴盛。到了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卷本译出以来,此经才受到汉地佛教学人的重视,对它传诵、讲习乃至疏释的情形也渐行热烈。如最初参与此经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次,北齐玄畅更对此经随章逐句畅加
疏讲。北魏勒那摩提也曾弘讲此经,又刘谦之精研此经,制《华严论》六百卷。这时菩提流支又译出了《十地经论》,由于《地论》的弘通,此经更得到相应的发扬,地论师慧光又撰制了此经的《广疏》和《略疏》(现存一卷),并以此经判为圆教而广为弘敷。又齐大觉寺僧范著有《经疏》五卷,邺中昙遵著有《经疏》七卷,洛州昙衍著有《经疏》七卷,后魏灵辩著有《经论》一百卷(现存一卷),魏北台智炬著有《经疏》七卷。嗣后隋相州演空寺灵裕著有《经疏》八卷(现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