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折叠二门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后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一代终极教说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这本、迹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
《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
《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寿量品》所说,佛的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量,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灭,而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令众生去除对佛身的偏执,这是本门的主旨。
从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法华的内容,迹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为迹门的序分;讲述法华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开显又分作略、广两部分:
一、略说开三显一:从《方便品第二》开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同品中“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在这里世尊讲述的主要是十如实相的甚深奥义,并且由于世尊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而以当机众舍利弗代众三次请法。
二、广明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共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开三显一的内容阐述佛陀分别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类声闻弟子作三乘方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