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4章 幼学琼林(第1/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个孩子像突然间长大了一样,不哭不闹,偶尔会乖乖的叫声舅舅,即便是肚子饿了也安静的等着。

    两个孩子跟我接触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用短暂来形容,但是两个孩子成长的速度跟我建立感情的速度却是光速。

    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不讨孩子喜欢的人,因为我从来不曾跟孩子接触过,从内心深处就是拒绝的。

    孩子和孩童时代是我不愿意去回忆的永远的痛。我突然陷入一种混沌,我在想如果这两个孩子生在远古时候会怎么样呢?

    会幸福么?

    会怎么学习和长大?

    在中国古代,子女学习读书就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事业一直看的很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学习的那些往事儿。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耕读密不可分。晴耕雨读,田园牧歌,刚放下锄头,又拿起书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写照。

    那么古人缘何对读书如此看重?

    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誉为;家训之祖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现在的孩子一般3,4岁就开始入幼儿园,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岁入学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古人讲究读书要勤奋,但是更注重学习的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读书名副其实,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脑。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动脑则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含义。

    如果读书不学好会怎么样?

    答案很简单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

    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当然,读书的过程不止于把书看完,还要去践行。正如吕祖谦在《家范·学规》中所说,;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读书最终要映射自身,躬行实践。

    在古时候左宗棠给妻弟周汝充的信中说到:读书是与他人的精神交流、灵魂对话,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否则感觉所读之书美则美矣、趣则趣矣,却于己了无所得,这便是;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读了书和没读一个样。

    其中曾国藩也曾经说过:;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曾氏看来,读书的关键在于;体贴到身上去,注重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让知识,思考真正的融入进自身,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