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后又受赐铁券,进位太尉,一时荣宠无比。
功高震主
然而,李嗣源毕竟是“功高震主”;李存勖真正做起皇帝时,便昏暗骄矜,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忌,派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监视他的起居,并受到群小的飞语毁谤,“颇为谣言所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发生兵变,庄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讨叛军。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也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并无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石敬瑭的劝诱之下,才决心谋自立。于是,他回师南下,先入汴州,继而向洛阳进发。此时后唐庄宗众叛亲离,为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被群臣拥戴监国,不久即皇位,改元天成……
不喜声色
李嗣源不喜欢声色yín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等物。后宫只留老成宫女100人,宦官3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教坊(乐队)100人。宫廷供应机构如此简单,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他不喜欢臣下阿谀奉承,下令免除“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他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经常“召文武百辟极言时政时失”,并能够接纳臣下的忠谏。他的这种平实简朴的作风一直保持到晚年。
知过能改
李嗣源还知过能改,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例如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正月,他误听巡检军使浑公儿的口奏,派石敬瑭屈杀两名村童。当他审明真相后,“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令减常膳十日,以谢幽冤”,罚了石敬瑭一月俸银,将浑公儿撤职,决脊杖二十,配流登州,并对冤死者“赐绢五十匹,栗麦各百石,便令如法埋葬。兼此后在朝及诸道州府,凡有极刑,并须仔细裁遣,不得因循。”其仁爱慎刑,谦谨自责,从严御下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整顿吏治
李嗣源厌恶吏治败坏,即位后即着手整顿吏治,禁止官吏徇私请托、荐引,买卖官告文书,限制各级官吏荐引和荫庇官员的数额,三令五申禁止官吏对人民任意搜求苛敛,并对违犯者予以严厉的制裁。管理国家财政的度支使孔谦,横征暴敛,克剥百姓,民愤极大。李嗣源做监国时,即首先宣布孔谦的罪状,对孔处以极刑,全部籍没其家产,随即撤销度支司机构,一概废除孔谦所立的苛敛之法。他即位三个月后,即以“纵贪饕之意,除官受贿,树党循私”之罪,将出身名门、劝进有功的宰相豆卢革及其所荐引的另一宰相韦说黜贬为“长流百姓”,后又将豆卢革赐死,此外又令诸镇杀死后唐庄宗时所委派的监军宦官,并将曾助纣为虐替后唐庄宗干坏事的数百名宦官,也一并抓捕处死。
改革弊政
与此同时,李嗣源又通过表彰廉洁官员,来扭转吏治风气。新任宰相任圜管理国家财政,颇能建立制度,取得成效。在任圜等人的辅佐下,李嗣源针对后唐庄宗时的弊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严格法制,禁止官吏科敛和贪墨,禁止富户投名影庇,逃免丁谣,禁止高利贷,禁止买卖人口,禁止虐杀奴仆,禁止虐待父母,禁止任意网罗、弹shè、戈猎,禁止宰杀耕牛等。这样,一年之后,国家的政局即有了明显好转,吏治和社会风气也有所扭转,人民生活初步得到安定,以至“雁门以北,东西数千里,斗粟不过十钱。”
关心百姓
李嗣源为政宽仁,比较关心百姓疾苦。他经常诵读晚唐诗人聂夷中的悯农诗,念念不忘民间的艰难,曾多次下令赦免罪犯,减免灾区百姓的赋税丁徭,并谆谆告诫官吏“不得科敛百姓”,“不得邀难商旅”。如天成二年(927年)十月,他诏今“诸道州府,自同三年已前所欠夏秋税租,并主持务局败阙课利,并沿河舟船折欠,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