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时代坐标(第2/3页)  晚周异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役,除了亭户,别人不允许再采盐;然后,是亭户采的盐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不准私卖;三是官府将收来的盐,每斗再加价一百文钱出售,获取垄断利润。

    几年后,新任盐铁使认为官收官运官卖太费事,嫌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忙不过来,便在原来的专卖制度上又增加了税收环节,专采专收环节不变,官府收上来的盐,在盐场就转卖给盐商,将流通税加在盐价中,由盐商自由运销,最终形成了民采、官收、商运、商销的“榷盐法”。对于不产盐的地区,官府调运“平价盐”,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兴风作浪。

    榷,这个字的本意是设在城门口可以灵活升降的独木桥,由守城士卒掌控,生意人想过榷,就得耐心地同士卒商量,对过桥费讨价还价,这是商榷一词的由来。

    榷盐法,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将盐税并入盐价征收,盐税是多少,政府说了算,便是说国家对食盐形成了专卖制度和垄断经营。

    垄断二字,听着就有种刮地三尺的肃杀之气,但它的确成效斐然,为朝廷带来了丰厚利益,时至今日,朝廷的赋税已有一半以上源自盐利。

    巨利之下定有黑暗,几乎在盐政改革的同时,世上就多了一种职业,私盐贩子。

    走私食盐就是贩子通过各种办法搞得食盐,异地贩卖,他们比正常盐商少了官府征税的环节,成本低,且由于官府把价格一下提的太高,利润空间太大,私盐贩子哪怕打了对折半价卖都能赚的盆满钵满,是以走私食盐成为了屌丝一夜暴富的捷径。

    为了确保垄断利润,官府制定了一系列严酷甚至荒唐的法律,朝廷禁私盐的热情与力度不亚于今日禁毒。

    偷卖盐一石者死,一斗以上者杖背,提供线索捕捉盐贩子,赃物达一斗赏千钱;倒卖京城专供盐池的,房屋主人和邻居、上下线全部连坐,就连偷刮盐碱土一斗,也比照偷盐一升来量刑,更有甚者,卤池里生长的柏树因盐分较大,烧成灰后,一斛可采盐十二斤,比刮盐碱土更合算,于是政府加了一条规定:采这种柏树灰一斗,比照偷盐一斤论处。

    再残酷的刑法也挡不住逐利者的脚步,暴利面前,各方高手尽显手段。

    做私盐买卖的关键在两处,一是要打通本地关节,二是要打通商道各关卡的关节,这是一条庞大的利益链,是以能做这活的都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大枭。

    这也是老夫人和卫冬一听到这人是盐商后,立刻就敬而远之的原因,跟这些人打交道,就像今日跟毒贩子交朋友一样,这种人,普通老百姓是真的惹不起。

    跟着小喽啰吃了一次又一次,李箖十分不好意思,不得不说老夫人的家教还是到位的,我总吃你的饭不回请一次,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礼尚往来嘛。

    即是回请,那吃的饭菜不说要比别人请自己的好,也绝不应该差,盐商行囊丰厚,一顿饭连酒带菜花费二三贯非常正常,无论老夫人还是大媳妇,谁都不会给李箖这个钱让他去鬼混,是以这件事就这么一直拖着,直到现在这些盐商要回去了。

    李箖是个朴实的人,他虽没有胆量像万家兄弟那般撇家舍业的跟着盐商走,但也绝不想欠着别人这一顿酒饭。

    老夫人不给钱,没关系,二月初六是卫家破土动工的日子,李箖便琢磨着在这一天请人过来,既能捧个人气,又算是还了自己的人情。

    至于说这顿饭是不是该算卫家请的?李箖没起过这个想法,卫家安家,卫母向老夫人借了不少钱,李箖便理所当然的将自己家也当成主办方了。

    正因为这点,在盐商刚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小的乌龙,“李老弟,府上新修,恭喜恭喜啊……”

    李箖赶忙上前两步,今天的场子是卫家的,千万不能穿帮了,打断道:“几位兄长,你们总算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