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第1/6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在年华的轻姿曼舞里,不断地领悟着生活的哲理。在平庸的生活编织中,我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风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路途,我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旅行之后,才找到了斑驳而远逝的年华馨香。或是白云淡行我心间,而笑声连连,窗外更有风景万千。或是躺在草地上,我看夕阳落山,晚霞弥漫,鸟儿追逐。或是花开花落,柳绿雁返,编制一份恬淡,我不争朝暮,纵横阡陌间。

    只为寻那一抹浓烈的红艳,或是采撷一枚枫叶,我也会缭绕着兴奋浓郁的情绪。我常常以花月为伴,同风岚高歌,在幽幽芳香中痴迷。人生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苦乐祸福,悲欢情仇,都是人生的收入。我深陷其中,却没有机会说抱歉。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会有数千年之后的轮回,它们永不弃绝,无畏烈火焚烧,若等闲。我总会旋转在茶余饭后,在轻轻流荡,如波如雾中,追忆零碎而嘈杂的涂抹古痕,往事沉梦。

    宿松县在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湖北、江西两省。地处安徽省西南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东邻本省望江县,南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三县隔长江相望,西连湖北省蕲春、黄梅二县,北接本省太湖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始称宿松县。宿松史称“松兹”、“松滋”。宿松县历史上为松兹侯国,县城建制历史悠久。传说宿松建旧县城在鲤鱼山下,本是一块风水宝地,谓“金盆养鲤”。鲤鱼山前五、六里之地有座龙门山,这又是天然的鲤鱼跳龙门之地。县令害怕宿松风水太佳、出人才太多迎来送往麻烦,叫地仙破坏宿松风水。地仙献计在鲤鱼颈上加一道箍,使之无法腾空而起。这道箍就是龙井路,其实应该写作“龙颈路”。后此路还经常有红色的锈水流淌,传说这就是鲤鱼的血水。宿松有座龙山,在龙门山后。这是天然的黄龙腾飞之地。相传也是因为开采乱挖,以致龙山遍体鳞伤,所以龙成不了气势。宿松自古一直没出状元,据说原因在此。

    宿松县古称松兹侯国,始建于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始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约二千二百年历史。夏、商、周时,今县境属扬州。西周建分封制,设诸侯王国,县境先属舒国后属皖国。春秋时,县境先属楚继属吴;周元王元年越灭吴,属越。道光八年刻版《宿松县志》记载:战国中期,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楚败越,尽收吴故地”。三国时期,吴、魏割据今安徽省境南北,征伐不息。安帝义熙八年(四一二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属寻阳郡。南朝初期,建置依晋。宋迄南齐,仍未见史志记载松滋县。梁陈时期,县境为江州高塘郡地,陈改高塘为高唐。北魏至北周,仍为高塘郡。到东魏、北齐、北周时,高塘郡依次改隶谯州、南谯州、江州和晋州(晋州治所在今潜山县城址)。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改州、郡、县三级建置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时恢复郡县制。唐,初设郡、县,再改州、县,复设郡、县。武德四年(六二一年),在宿松县设严州(境内有严恭山,州以山名),省宿松县。五代十国,宿松县仍隶舒州,相继属吴、南唐、后周。宋分北宋、南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初袭前制,宿松属淮南道舒州。不久,为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区设置,变唐时的道、州、县为路、府(州、军)、县。熙宁五年(一零七二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舒州宿松县属淮南西路。南宋时宋金对峙。宿松县属南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改舒州为德庆军,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易名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安庆改军为府,均领宿松县隶淮南西路。明,初袭元制。元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年),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又改为安庆府领宿松县。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