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3 章(第1/5页)  大势中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首歌就很好,‘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chā到蒋介石的心里面。’只要滚起来这两个车轮,就能把蒋介石彻底碾碎!”

    “邓政委说的我完全同意。”刘伯承再次站立起来,“可那首歌呢?如今还有几个人唱?我建议,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开始,带头把这首歌再唱起来,唱遍大别山!”

    饲堂外响起了隆隆的雷声,一场暴风骤雨即将降临。

    河南商城 解山砦 1947年9月29日

    月亮出来了。

    今天是中秋节。

    斛山砦附近村与村之间的池塘、水田中倒映着一轮轮金黄的圆月。月亮在水面上沉浮,不时被微风吹皱。

    溶着月光的是遍地的篝火,闪闪的火苗流溢着,为夜色镀上一层质感很强的亮雾,像无数匹金色的丝绸在抖动。

    刘邓大军真勇敢,

    渡河反攻歼敌六七万。

    ……

    大别山好比一把剑,

    直chā到蒋介石的心里面。

    歌声伴着流动的篝火在山野中跳dàng。在这月华如水的中秋之夜,远离故乡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士们一扫旧日的yīn霾,欢度团圆佳节。没有月饼,没有瓜果,他们饮着一碗碗盛满月光的山泉。没有纸张,没有黑板,他们用秋天的树叶点缀在惜来的门板上,红红绿绿贴满了刘邓讲话摘要、张际春写的《大别山风俗诗》、《如何擂稻谷》、《桐油为什么不能吃》等短文,还有战士们自己写的决心书、倡议书。

    圆月高悬的天幕下,指战员们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

    刘伯承和邓小平从这堆篝火走向那堆篝火。

    望着玉盘般的明月,刘伯承怅然感谓:“我想起一句古诗,可惜忘了是哪个写的。”

    邓小平兴致很高:“哪一句?”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哦……大约是陆游的吧?”

    “对,是陆放翁的《长相思》。”

    “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一句词。你来猜猜是哪个写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这个我晓得,是辛弃疾的《大常引》。”

    “我想,把这两句同合起来,虽不押韵,倒别有一番意味。你听:‘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像不像部队近来的变化?”

    “‘特地暮云开,飞镜又重磨’……像,很像。看来写诗是创造,你把别个的诗编在一起,独具匠心、别出新裁也是创造。”

    “版权归刘邓共有。”

    一个白色的人影在远处晃动。

    刘伯承:“那是什么人?”

    “好像是哨兵。”

    “白花花的,他穿了件啥子衣服?”

    “看不清楚。部队南下,只带了单衣,他大概是披了件什么。”

    “时已中秋,夜风袭人。这时候站岗是要吃些辛苦了。”

    “时令不饶人,解决部队冬装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刘邓说着,向“白影”走去。

    月色朦胧,看不清他的脸;那白花花的东西原来是一床夹被,被哨兵反过来披在了身上。

    刘伯承:“很冷吧?”

    “不……”哨兵见刘伯承只穿了件单衣,难为情地取下夹被。

    “山区夜风很硬,说不冷是假话。可你披着自被里子,要暴露目标的。”

    邓小平帮哨兵叠起夹被,说:“可以多走动走动,用自身的热量抵御严寒。解放军,吃苦也要吃得自然。你是哪个单位的?”

    “警卫团3连的。”

    刘伯承:“听你的口音,是太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