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8 章(第3/5页)  大势中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匠。

    绝望归来长叹息,悔不在家学缝衣。

    身坐门槛手捧额,神志访惶无主意。

    忽闻将校传口语,刘邓亦自织冬衣。

    全军上下欢若狂,齐呼刘邓寿无疆。

    刘邓如此我何言,从此将士不畏难。

    两人促膝细jiāo谈,三五成群相钻研。

    慢把单衣比棉裳,相差只是一层棉。

    依照单衣做棉裳,剪裁缝合相摹仿。

    一人做成十人会,全军七日着新装。

    新衣着上竞相比,看谁新衣更合体。

    全军上下喜气飞,从此无人再伤思。

    此事古今从无闻,千古奇迹出我军。

    一切困难皆可渡,全在万众是一心。

    刘伯承称赞李震:“好。18旅棉衣做得好,你这个旅政委的诗也作得好!”

    李震人生得秀气,这年才33岁。抗日前在北平从事学生运动,以后到太行,一直在刘邓领导下工作。刘伯承很喜爱这个有文化的旅政委,却常常用最严厉的批评来表达他的偏爱,特别是前不久渡淮河时的批评简直到了不留情面的地步。李震很理解这是首长对自己的爱护,所以当听到刘伯承的表扬时,身上反而不自在起来:

    “我胡诌了几句顺口溜,哪称得上什么诗。请司令员、政委批评。”

    刘伯承:“当然要批评喽。那一句什么‘齐呼寿无疆’就写得不好,应当重新改写。邓政委,你说是不是呀?”

    邓小平:“寿无疆,不符合发展规律。既不是唯物论,又缺少辩证法。要改写!”

    刘伯承笑了,对李震说:“你看,邓政委已经把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了,不改不行啦!”

    杨国宇好像有第六感官。他的上衣已经做好,本不想做棉裤了,而且他从小生长在四川,那儿的气候和大别山差不多,根本就没穿过棉裤。但不知怎地想到万一刘邓来检查,批评干部不带头,反倒麻烦。于是一早起来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老老实实缝起棉裤。

    屋外的场地一阵喧闹,杨国宇隔着窗户看,“扑哧”笑了。

    直属队发的棉布五花八门,红的、绿的、黄的、花的,做出的棉衣也各色各样。几个战士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满场院扭,像个“秧歌队”。

    19岁的警卫战士刘挺贵闹得最凶,他把发的一块红布蒙在头上,一个战士见他棉衣领口开得像“马粪兜”,就将一个搪瓷碗塞进去。刘挺贵成了一个“罗锅”新娘,逗得大家笑不止。

    杨国宇见闹得过了,怕刘邓撞上挨批评,正要出去制止,刘伯承和邓小平已经出现在场院。

    杨国宇赶紧放下手中活出去。

    刘伯承和邓小平谁也没发火。刘伯承从刘挺贵的衣兜里掏出洋瓷碗,走到一块架起来做裁衣案的门板前,铺平棉衣,招呼大家围拢过来:

    “俗话讲,‘棉衣好做领难开’。这件衣服领子开得就有毛病。你们看,利用这个洋瓷碗,找准位置扣上去,比着碗口大小画下来,剪出的领口保险比你这方不方、圆不圆的要来得好。明白了吗?”

    战士们心里打鼓,以为首长一定要批评他们不好好做棉衣,乱开玩笑,谁知司令员这么耐心地教他们最头疼的开领口技术,连忙齐声答:

    “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大家可以试一试。但是……”刘伯承的脸色严肃:“同志们,今天不是春节,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秧歌队?”

    杨国宇解释:“没有染料,我们到宋埠都没买到。”

    刘伯承:“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过去群众自己织白布,用稻草烧成灰,可以染成灰色的。用皂角树根煞成水,可以染成黄色的。不管什么颜色,总比秧歌队好。要抓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