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 章(第2/4页)  为人有三级 处世需五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消除隔阂,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该先从“治己”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寻找自身的原因开始,确定消除隔阂的最佳方式。即使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该这样来做,从实质上来说,“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做好“治己”就能产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隔阂得到消除。相反,如果一味地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只“治人不治己”,就会引起对方反感,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无度地迁就。尤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该“治人”时也一定要治。

    第45节:与同级相处 计五 灵活相处(5)

    第二,“回避”与“等待”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是常有的事,只要双方都出于公心,没有个人的私怨,即使争执起来,也不难和解,只要大家都愿意诚意和解。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纷繁的,再小的隔阂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私怨,甚至导致冲突。当同级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隔阂,并且一下子难以解决时,应暂时回避一下。暂时回避似乎是消极的做法,但是在对方成见比较深时,暂时回避能起到“冷处理”的作用。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不让隔阂加深,在回避中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任何事情,都要给人留有一定的思考和选择的时间。等待,不等于放弃。同级之间的隔阂,常常在回避中自然化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回避是处理同级关系的一种艺术。当然,什么样的矛盾与隔阂应该回避,还是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第三,“求同”与“存异”相结合。对于同级之间的一些隔阂,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加以解决。而所谓求同存异,就是在相互之间,暂时避开某些分歧点,求得某种共同点,以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一旦能存在某种“认同”,就会相互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效应,在“自己人”效应下,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容易消除了。而心理学中的“认同”,其方式之一就是生活中常讲的“求同存异”。在工作中,具体的“求同存异”有以下几点:

    一是寻求过去jiāo往中的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点等。当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时,回忆或寻找以往相互jiāo往中的共同点,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从而淡化相互之间心理上的隔阂。

    二是寻求现实jiāo往中的共同点,如现存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目标等。在寻找到这些共同点之后,就自然会产生一种“顾全大局”的心理,也就是产生一种求同存异的感觉和要求。在这种感觉和要求的作用下,同级管理者之间就会淡化冲突意识,使隔阂逐渐消除。

    三是寻求未来jiāo往中的共同点,如未来的共同命运、共同前途、共同的合作关系等。在同级jiāo往中,寻找未来jiāo往中的共同点,也会使同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弱,隔阂消除。

    要做到以上这些,关键的一点就是同级管理者要胸怀宽广,顾全大局,有主动寻找消除隔阂的办法和途径的意愿,而不要挟私抱怨,扩大矛盾,加深隔阂。

    8.赞美对方

    “好汉出在嘴上”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一张能说会道、善于称赞的嘴可以使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喜欢,最终成为有人缘儿的“好人”。

    如果你心里对某个人很佩服,但是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在他看来你并不欣赏他,他和你的关系自然也不会变得十分密切;相反,如果你心里对某个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总能抓住时机适时地“捧”他几句,那么你们的关系也会由疏远变得亲近起来。

    说说一些“场面话”,客套地称赞别人几句,会使你得到意想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