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讲经说法的时候谈到,如今天下纷乱,黎民百姓活在水火之中,佛祖必然心中不忍,出家人自当普渡众生,建立地上佛国。
这样的理想不可以说不高尚,可这位永慈方丈的行事却诡异非常,他自己严守戒律,也要求僧众严守,可对金钱的需求却极为巨大,却没有人知道这钱用到了地方上去,寺内的积储迅速的不知去向,他这边还在拼命的盘剥,几次提高大佛寺田产所谓的供奉,也就是寺内自己收的赋税。
百姓们献田产给寺庙,是为了躲避大隋的重税,可不是为了承受更重的负担,但从属关系已定,想走不那么容易了。
被压榨的不堪忍受的民众开始作乱,永信率领的僧兵四处灭火平乱,这么维持了一年有余。
然后在大业五年,也就是四年前的时候,河北有几场旱灾,实际上这样的旱灾民间可以顶过去,但大佛寺的盘剥却太恨了。
不满变成了埋怨,埋怨变成了愤怒,愤怒变成了狂乱,河间郡和渤海郡的长芦、景城、清池、束城、鲁城五县一夜之间大乱,百姓揭竿而起。
各个县城都是关门自保,暴民们攻打不下,目标渐渐转向了大佛寺,因为方丈永慈的奇怪举止,大佛寺的出家人或去投奔兰若寺,或还俗离开,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被暴民包围之后,一天内就被打破。
永慈在大雄宝殿放火自残,永信和尚在部下或死或逃的情况中,凭着一人勇力,走山后路杀下了山。
在山后碰见了堵截的暴民,让永信没想到的是,这些暴民居然是时候一起玩大的伙伴,一个个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他们顾念旧情放走了永信和尚。
看到这一切的永信和尚受到的打击极大,他这才知道口口声声慈悲为怀的大佛寺到底给周围造成了样的灾难。
暴民的作乱在五天后停止,一部分去投了渤海的乱军,一部分被赶来的官兵剿灭……
失魂落魄的永信和尚在山下呆了几天之后,孤身回山,却遇见了率众来搜检的觉方和尚,和永信成为大佛寺的僧兵首领一样,觉方现如今也是兰若寺的护寺之首。
本以为这些人是来收敛尸体,不过兰若寺的这些人却根本不管尸体,却在废墟中搜索翻检。
对惊奇不解的永信,觉方倒没隐瞒,一方面说了觉慧方丈对永信的招揽之意,承诺在兰若寺做觉方的副手,或者去平原、清河这等大郡的兰若寺下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却打听,大佛寺的永慈方丈储存金银钱财之处在那里。
大佛寺有盐业支撑,田产广大,也不知道积攒了多少财富,这几年搜刮的更狠,寺内用度却逐渐的消减,这出入如此的不平衡,早有有心人算过,大佛寺内积攒下了泼天的家业,肯定藏在某处。
暴起的突然,这批财富肯定还来不及转移,兰若寺派人来就是想要搜寻这钱财。
听到这个的永信和尚感觉到心中有彻底崩溃了,他当然不知道这钱财放在何处,也不想被兰若寺招揽。
今世行善苦修,来世必有善报,勤谨佛徒,必然荣登西方极乐世界,骄奢yi逸的长老僧众,疯狂聚敛的永慈方丈,还有这贪图钱财的兰若寺众,那有一个人是真正的佛门子弟,分明是披着一层袈裟的豺狼。
永信和尚拒绝了对方的招揽,也表明自己不知道有财宝这件事,对方在山上搜检的时候,他把僧众的尸体找出来焚化掉,然后单人下山。
永信和尚给自己定下了规矩,不受一分施舍,有劳有得,自修佛,尽力行善。
可在河北各郡行走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始终有人盯梢,永信和尚大概能猜到是人在盯着自己,索性自己去往偏僻之地,在安乐郡住了一年之后,身边这才清净下来。
静下来之后,永信和尚却又想到一件事,五县暴民同时作乱,按照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