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3/4页)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赢了,显示他技艺高超;如果输了,就可以说:毕竟他先让了对方两子。这种惯xìng自我设障的人通常事前会先安排某种形式的借口,来为可能的失败开脱。

    自我设障的情况在学童实验中也获得验证。心理学家斯坦尼.库柏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曾把小孩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尽头有一面画着小丑脸的布幕,小丑的嘴巴是一个大洞。每个小孩手上有6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任务很简单:把布袋设法投进小丑的嘴巴,投进最多的人获胜。

    儿童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种:直接站到小丑面前,把布袋轻松放进嘴巴里;有的人测量好一个距离,而这个距离是有机会投进、但需要一点技巧的;有的人则跑到离小丑最远的房间另一端,从那边丢掷。直接站到小丑面前的学童,命中率百分之百;中间距离的,则是好坏参半的正常状态;离最远的,根本连小丑布幕都碰不到,更别说是投进嘴巴。

    表面上看起来,站在中间和后面,好像是比较相似的选择,其实不然。直接站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族群才是最相像的。虽然这两种策略看起来完全相反,但他们害怕失败的心态却是一样的。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2)

    直接站在小丑嘴巴正前方,当然不可能失败。但他们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把冒险降到最低,成功变得理所当然、毫无价值。然而另一方面,没有人可以断言他们从其他地方就投不进去。所以他们巧妙回避了这个重要的测试。

    站在房间最后端的人,他们看似大胆的策略,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伪装。站得这么远,就算失败也会被认为是距离的关系,而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障者”。对这些不屑于低挑战的学童来说,如果不小心投进一个,他们就变成传奇英雄,但也跟站在最前面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可以证明:如果他们站在别处,就无法六个全投进。

    反观站在中间距离的小孩,才是真正把比赛当作一回事的人。他们在成功和挑战之间权衡,找出一个适当距离有一定难度,又不会远到无法成功,或是会被认为是侥幸成功的距离。他们投入这场真正竞争实力的比赛,并努力获得成功。虽然他们选择的距离让他们的成功率降低,但是每一球都有非凡的意义。

    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最前和最后位置的小孩,自我评价都很低。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宁愿回避这类的考验,避开公开与其他人比较的场合。他们避免失败的两种策略,就是自我保护的典型。每一种策略都让他们无法得到成就的满足感,在这种心态下,挑战最高或最低极限其实结果都一样。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1)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保持完美形象”是自我设障者最重要的目的。具体来说,自我设限的HPPs花最多时间站在小丑前方(完全避免冒险),或是努力往最后面退(自我设障或是挑战过高任务),也可能视状况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维持形象,例如想出无数个理由和借口,解释自己的表现不佳。这些防御xìng借口,目的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篮球界、体cāo界、音乐界、舞蹈界同样都有这种状况。不论这些借口是否被全盘接受,“编织借口”变成一种新兴的习惯。然而,如果你凡事找借口把事情合理化,或是为自己辩护,就等于步上了单调乏味的人生,因为你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练新技能,而是绞尽脑汁想这些借口、狡辩,构思中伤他人的策略,成天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我想保留实力”、“这不是我的构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教练不喜欢我”、“评分不公平”、“每个人都考得很烂”、“大塞车”等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