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3章封臣的封臣(第2/4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些生地,产量不高,再者我杨家又都是租佃给坞民耕种,所得也不过半数而已。”</p>

    杨季元还叫苦。</p>

    “据我所知,杨公田地二十余万亩,这数量可不少,虽不少垦荒的田,但基本上都已经耕熟,而且这边雨水足,一年还能两熟,种稻一年已经能亩产毛谷四石左右了,这个产量,可是远高于中原平均产量啊。”</p>

    亩产毛谷四石,就是带壳的稻谷四石,确实比中原不少地方要高了。</p>

    而秦琅了解过,其实谅山杨家的田地,多是围绕着穷奇河谷以及一些溪流边开垦种植的,事实上还有许多地方是适合垦荒种植的,甚至就是山上也适合开垦梯田。</p>

    杨家向自家坞民收的租是五五开,看似不高,可这些坞民还要承担许多负担,比如帮杨家修坞堡修水渠修路,甚至是要抽丁训练守城这些,连杨家的杂役,其实都是杨家坞民们轮流当值的,免费白干。</p>

    杨家把百姓本该向朝廷官府承担的税赋差役这些,全都向杨家负担了。</p>

    “接下来,我会安排人开展田亩清量事务,有劳杨公安排带路。等清量完毕之后,就要正式造册存档,并据此发给田主田契,持有田契的地,受官府保护,不受侵夺。”</p>

    “田契也将是两税地税的征税基础。”</p>

    当然,没有田契的地,那就视为无主之地,任何人都可以耕种占有,就如那些荒野山地一样,都可以任由山民们去垦荒,垦好后可到官府报备登记,申请丈量后发契颁给拥有。</p>

    丈量土地,清查田亩,还要查点户籍,大索貌阅,就是挨家挨户的清点人口,并注明人口数量,年龄、性别等等。</p>

    三代以下,须拆分户口。</p>

    如杨家这样的家族,已经是几百口人的大家族了,若还只算一户,当然不行。</p>

    “杨公,杨家的田还是杨家的,杨家与坞民们的主佃关系也不会改变,其实也就是纳点税而已。”</p>

    二十多万亩地,按两税法,地税是亩纳二升,再有义仓粮亩纳一升,加起来不过亩纳三升。</p>

    一亩如果收三石,那这才是百分之一的税率。就算老杨家是地主,地佃给佃户收租,五五分成,老王到手起码也是一石五斗,纳三升也只是五十分之一。</p>

    而事实上,杨家的地多是两季稻,亩产毛稻四石起码,这意味着老杨就算是收租后的谷子再纳税,也没达到三十税一的水平。</p>

    二十万亩地,纳粮六千石,听着好大一笔,可均分到亩,才三升粮而已,这点粮食,也就是大唐边军一天的口粮。</p>

    况且杨家的五五分成,其实只是粮食,还没包括什么稻草啊甚至是一些杂粮等的分成,另外佃户们还得给他干活呢。</p>

    反正秦琅跟老杨在那算了一笔细帐,怎么算,老王家一年的税,也不超过一万石粮,这相比老王家一年几十万石的收益来说,不值一提。</p>

    何况老王虽然要交几千石粮的税,可以后也不用再纳贡了啊,这贡品可也是笔不小的开销,纳税之后就不用纳贡。</p>

    再者说了,这交出来的几千石粮,杨家做为推恩再封的封臣,他还能再分回三分之一拿回去,剩下的才缴给武安州。</p>

    亩纳三升,推恩分回一升,义仓粮本就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