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上古囧事(第5/8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岁在辛酉

    五、伏羲至公元纪元共计六万四千三百三十年。

    1115+57080+540+1520+400+500+340+100+50+430+490+1046

    =64330

    公元前世代或朝代起始时间及在位年数表

    世代

    伏羲

    女娲

    神农

    黄帝

    五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

    西汉

    开始

    64330

    63315

    5433

    4893

    3373

    1966

    1536

    1046

    221

    207

    年间

    1115

    57080

    540

    1520

    1400

    430

    490

    825

    14

    182

    唐代以前,加之李唐的前三代帝王,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礼教没有产生。唐·司马贞作《三皇本纪》时,将女娲列入“三皇”。到五代的南唐的李氏小王朝开始对妇女缠足,男尊女卑,把妇女作为附属品。宋代以“三纲为纪”的礼教逐渐形成。从而从蒙学的课本中,把女娲氏排到“三皇”之外,从那时起史所称的“三皇五帝”,“三皇”是伏羲、神农和黄帝,把女娲氏族十四氏计入伏羲氏年代。“五帝”乃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而将黄帝列入“三皇”。今将伏羲、女娲同列为一朝,这是对《史记》的否定。

    沿袭传统,去除理学者对历史的篡改,恢复女娲的历史地位。持列伏羲女娲朝计五万九千余年中,此朝代中伏羲仅一千一百年。

    十四氏属女娲朝。从而才有《史记·三皇本纪》中所说的;女娲氏末年,女娲补天的故事,及女娲氏没,神农氏作,女娲神农氏母之说。女娲时代文明,由伏羲时代的关中之地,东移至华山为中心,并向东南扩展的时代。华字与娲同音字,在用文字对专有名词定格时,用华丽的“华”字取代了“娲”字。从而娲山定为华山,后来才出现华夏族与中华。华山下的华胥氏为娲系氏族,风陵渡可能是女娲氏陵??所在之地。

    女娲末年,共工氏任智以强,霸而不王。他们是对水崇拜的渔猎为生的氏族。与对火崇拜,从事刀耕火种进行农耕的祝融氏,势力是旗鼓相当,水火不相客的两大族。祝融氏中神农,在衡岳地区斫木为耒,揉木为耜,教万民农耕。为争帝位,神农与共工发生了长期的战争。强悍的共工氏把神农氏从北方赶到洞庭湖之南。在益阳浮丘山对垒时,突发的山洪,将共工军淹没。共工头触不周山,共工军全部崩溃。这是中华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战。也就是狩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大碰撞。从而也发生了女娲补天的故事。神农氏在南方为帝,南方在五行说中为丙丁火,故神农为炎帝。南岳衡山有个南岳圣帝,圣帝庙建在祝融峰上。这里传递的信息是圣帝乃炎帝。其生为炎帝,神为圣帝,出自祝融氏族。他们刀耕火种,放火烧山,进行农作而史称烈山氏,也称历山氏。山东有历山,济南曰历城由历山而得名。并非炎帝族出自山东。但到炎帝时,农耕文明巳普及到东夷之地,山东济南。其地共尊炎帝为领袖。这里的氏族到了末代炎帝榆罔时,是炎帝与黄帝进行“阪泉之战”的基本力量。神农氏奠定华厦子孙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传统理念。

    溃散的共工军逃往雪峰武陵山区。到神农氏末年,雪峰山的北部山区,出了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