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黄帝轩辕氏政权(第2/5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一任帝。

    姜成契生于十任黄帝恚文十二年(乙亥,前4246),出生在沁水南岸的大鸿城。此时炎帝族因与黄帝族联姻,在中原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而黄帝本族的势力却日益衰弱,整个黄帝政权基本上控制在炎帝族手中。

    公元前4219年,十任黄帝姜恚文去世后,姜成契再次被推选为异姓黄帝,号称帝鸿氏。这是姬、姜联盟,互为翁婿,以血缘关系而立的第二位异姓帝王。

    姜成契执政期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开始激化,部落之间时常发生争斗。而姜成契又是个重享乐好奢华的人,即位后便大造亭台楼阁,修筑都城,给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些穷苦人为求生存,被迫铤而走险,抢劫偷盗现象时常发生,社会环境出现了混乱局面。那些有实力的贵族集团,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借以保护自己本族的利益,提高本族的声望。

    姜成契二十八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成契三十五年(丁丑,前4184),终年六十三岁。死后遗体葬在龙岗(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南),帝号成契,尊号黄帝。

    帝仡谅

    在位起讫:前4184—前4140年。

    生卒年:前4206—前4140年。

    出生地:大隗(今河南郑州新密市东南)。

    立都:洎城(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年号:仡谅元年(戊寅,前4183)。

    黄帝酉仡谅,男,姓酉,名仡谅(读geliang,代用字),号缙云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第十二任帝。酉仡谅为炎帝魁隗氏后裔缙云氏的后代。他的先祖因入赘于黄帝族,被黄帝赐姓为酉,成为黄帝族人,实际上他是炎黄两家的混血儿。

    酉仡谅生于十一任黄帝成契十三年(乙卯,前4206),出生在缙云氏的封地大隗。他少年时代便因才华出众而赢得本族人的赞扬,成人后以其卓越的才华进入黄帝朝中为官,很快得到了十一任黄帝成契的重用,二十岁时便成为辅政大臣。

    公元前4184年,十一任黄帝姜成契去世,遗命传位给酉仡谅。于是,酉仡谅正式即位称帝,仍立都于洎城,以戊寅年(前4183)为仡谅元年。

    古史记载:“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通鉴外纪》)这里所说的“帝”就是黄帝。实际上这是一位虚构的黄帝。中国旧时代的古史多数都是根据孔子所作的“黄帝氏族谱系”而记,孔子像编撰玄幻小说一样把十几代黄帝综合成一个人,并且将他神话,让他活了一百五十多岁,把中国远古时代的一切创造发明都记在他的名下,把他塑造成“人文初祖”,声称“万世皆系于黄帝”,所有中国人都是黄帝子孙。这样的历史谁会相信呢?不要说外国人不相信,恐怕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国人也不会相信。

    孔子和司马迁对远古历史的改造,完全是出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是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政治服务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可笑的是如今还有一些中国人仍把孔子的谎言当成史实去大书特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古史中所说的轩辕丘就在今新郑市双洎河以北,但并没有一个黄帝是在这里出生的。黄帝轩辕氏政权共有两任黄帝在新郑立都,新郑如今仍存有黄帝故都天心石、风后城、风后岭、黄帝祠、嫘祖祠等古迹。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今新郑西南具茨山上有黄帝避暑宫。”如今具茨山上仍有黄帝祠,建在风后岭的南坡,三殿六配房,占地百余亩。避暑宫在风后岭的西北,山中间有黑龙潭,潭下洞中有一水晶石古床,就是当年黄帝避暑之地。

    嫘祖娘娘洞在风后岭东的石壁上,传说洞内供奉的是黄帝的正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