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黄帝轩辕氏政权(第3/5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嫘祖。据王大有先生考证,嫘祖即雷祖,也就是方雷氏、雷泽氏。其族又称雷族、雷公族。雷族与轩辕氏为婚,当在轩辕氏的早期,不可能是立都于新郑的黄帝。因此,这里的嫘祖应该是黄帝的先祖,绝不是黄帝的后妃。至于养蚕、抽丝、织帛、制衣之事,民间早已有之,古人为了尊重嫘祖,才把养蚕、抽丝、织帛的专利权授予她,尊她为始祖。

    早在黄帝政权四任帝姬本执政时期,黄帝姬本蹬具茨山大封功臣,封大将军风后于主峰的峰顶,此峰始称风后岭。风后在峰顶修筑了一座古城,用来练兵和屯兵。今该城遗址犹在,此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宽二米多,高六米,周长约三公里;城墙完全用石块砌成,城门称轩辕门,又称南华门。内城宽约二米,高五米,全长二公里,城门叫作讲武门。在风后岭的南坡据说生有一种“和睦草”,是当年炎黄两族联姻后种植的,象征炎黄两族团结和睦,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

    “天心石”也是四任黄帝姬本当年蹬具茨山所立。该石立在新郑古城的中央,高五米,宽二米,石的顶端有一小坑,石的正面刻有“天心石”三字。意思是:黄帝应天立极,立此石为天之中心。据说“中国”一词就是由黄帝立天心石而起。

    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在位时,继续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都城。该城起于具茨山下,沿洧水河两岸,呈东南、西北向斜形构筑,周长22.5公里。现在该城遗址尚在,证明黄帝并非是虚构的神话帝王,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酉仡谅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仡谅四十四年(辛酉,前4140),终年六十七岁。死后遗体葬在龙岗(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南),帝号仡谅,尊号黄帝。

    帝江阳

    在位起讫:前4140—前4106年。

    生卒年:前4164—前4106年。

    出生地:温泉(今河南焦作市温县)。

    立都:祁家(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

    迁都:祁家河(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

    年号:江阳元年(壬戌,前4139)。

    黄帝江阳,男,姓祁,名江阳,号参卢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三任帝。

    祁江阳的先祖是炎帝神农氏。三任黄帝姬豕统一全国后,封炎帝神农氏后人于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赐姓为祁。

    祁江阳的父亲娶黄帝轩辕氏嫡系女子为妻,入赘于黄帝族,成为黄帝朝中的重臣,封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他的妻子轩辕氏女姬氏怀孕,于帝仡谅二十年(丁酉,前4164)夏天,在前往温泉母亲家探亲时,因天气连日阴雨,河水上涨阻隔了归路,无法及时返回,便在娘家生下一子,取名江阳。

    祁江阳从小聪明好学,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爱。父亲去世后,他承袭父爵入朝为官,以其卓越的才华被十二任黄帝仡谅任用为主管天象的大臣。

    公元前4140年,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去世,朝中大臣推举祁江阳为帝。

    祁江阳即位后,在白龟山东北建筑都城,称为龟城(即祁家,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不久即迁都于此。

    祁江阳执政时期,黄帝政权出现了混乱。黄帝朝中的几大贵族集团因为争夺执政权不断发生冲突。炎帝族的缙云氏和帝鸿氏都想继续执政,而黄帝轩辕氏的嫡系认为:天子之位本来属于轩辕氏子孙,不该由外族来承袭。各氏族集团相互不服,矛盾日益加剧。这时东夷少昊部已经强大起来,闻黄帝政权内乱,便乘机起兵向黄帝族的统治区发起攻击。祁江阳派军队抵抗,结果接连失败。少昊部乘胜进军数百里,直逼黄帝的都城。祁江阳在强敌的逼迫下,只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