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将重臣?兜流放到南方的崇山,将蚩尤的后裔三苗流放到西方的三危山,将禹的父亲鲧流放到东方的羽山,同时,他还制订严格的刑法,以法治国,将国家的领导权全归于一身,致尧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架子。二十八年后,尧驾崩,舜称帝。之后,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鲧。史书上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今天被我们演绎成了他全心全意,一心扑在工作上。其真实原因是禹不敢去自己家,因为禹和家人接近的话,就有可能会被舜认为是去搞串联,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而当禹子承父业治理水患之际,他则利用民众对治水的迫切愿望,在治水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例如,有一次,在涂山召开的全国水患防治会议上,防风氏迟到了,禹便下令斩首,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不只如此,禹还命后稷将各地种的粮食要相互调济,均匀分配,既不能让民众食少挨饿,也不能叫人民有太多的余粮,并且,禹还以地之富饶贫瘠确定了向国家交公粮的制度。可见,禹在治水行将成功时,权力已足够大了,而此时的舜则年迈体衰,大权旁落,他的领导地位已名存实亡,“禅让”只在迟早之间。
??迫不及待的大禹终于将舜杀死了,夺取权力后,他也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屠杀和无情清理。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他都不放过,她们在禹党的威逼下,悲哭着跳江自杀。史书上说,她俩是因感念舜而泪流不止,才殉情自杀的。试想,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是无缘无故地喜走绝路?娥皇、女英完全是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寻死觅活表忠贞的,那为什么反要千里迢迢跑到南方去投河?其实这完全是因为禹要赶尽杀绝,因禹也怕有人学他的样子。
??看看这一切,它又多么像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动物世界中的狮王争霸!如果说,为了一种叫自豪的观念,要我们坚信禅让制——这一由百官协商推荐领导人,既使得上届领导的智慧得以延续,又体现民意,体现民主风范的理想制度,确实是存在于中国的上古史中。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从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至少可以寻找出,对禅让制的贯彻落实,要不怎么去说服,对此总是持怀疑看法的人们。
??然而,不知是事实无情,还是记载有误,反正中国的正史中,的的确确,一直到今天,也都找不出对禅让制的实践!事实上,史载的中国各朝代的更替故事,那才纯粹是血淋淋的战争结果,即便是在本家内部的传位,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各个时代的天子均与之前的一样,都把皇家接班人的事,认为是自己的家事,叫谁做接班人,完全由他本人独裁定夺,至于传子还是传贤,还用得上外人参合,能听听别人的建议,就已经是个明君了,再动员着让他实行禅让,岂不是与虎谋皮。君不见,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的帝位,哪一个又是封禅受让所得的!相反,滥杀无辜,弑父杀兄,强取豪夺,还不是他们共同的手段。
??据《史记》等史料可查,自黄帝到尧之兄帝挚,共约六七朝,其权位的传承皆为“父死子继”,即是世袭制而非禅让制。后来,从夏至商,再往后,王位世袭制基本上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根本体制,今天的中国更无从说有民主意义的禅让。虽说在东汉至北宋时期,偶曾出现过皇权的禅让,如春秋时的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国”,由子之全面行使国王的权力,而他则养老赋闲;西汉的孺子婴让位给王莽;东汉献帝让权于魏文帝曹丕;曹魏元帝让位给西晋武帝司马炎;唐高宗李治传位与武则天,等等,不论其真实性如何,但就史书对这些受让者的评价来看,几无例外,全一个“贬”字作为鉴定,这也证明,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实践,是多么的艰难,它简直是一种不可行、超现实的制度,可望不可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