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九〇章 惊艳(第2/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绵绵形成内涝怎么办?”曾公亮道。他是福建人,知道南方的天气。

    “这个也容易解决,首先圩内必须有大量沟塘蓄水,然后让百姓将沟塘淤泥捞上来,使耕地抬高,另外设一些排灌措施,同时江南种的是水稻,只要不全部淹没下去,不会影响其收成。但是曾公,这些都是积累了亿万年的肥沃土壤,一旦成为耕地,一季稻谷亩产五石六石,都有可能。”

    “五石六石?”欧阳修不确信地问道。他曾担任过滁州太守,这一圈,也圈到了滁州,那来的五石六石产量哦。

    “欧阳公,请相信。不过有一条,圈围与圈圩都可以,必须保持河道畅通,必须保留一定的深水湖泊蓄水,南方雨季长,一旦缺少蓄水湖泊,河道又不畅,那又是一场灾难。”

    “万春圩,”韩琦说道。

    “太平州的那个万春圩?”曾公亮也想了起来。

    这是发生在嘉佑六年的事,万春圩是南唐时修建的,但在宋太宗时破圩了,似乎淹死了一些人,于是此圩闲置,无人过问。直到沈括的堂兄沈披担任宁国知县时,经过认真考察,决定可以重修,他将地势绘画成图,呈给江东转运使张颐、判官谢景温。两人看后同意,上报朝廷。

    然而朝堂上有人提出了反对。

    上面咳嗽一声,下面就成了天雷。

    于是江东许多官员纷纷反对,正好他胞弟沈括客居在他哪里,写了《万春圩图记》与《圩田五说》。最后朝廷同意。

    三人从周边八县征调了一万四千名民夫,用了八十余天,修起了一座大圩,得田一千两百七十顷,也拉开了中国历史筑大圩的帷幕。不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开始要等王安石来……

    所以当时高兴了一下,甚至宋仁宗亲自命名为万春圩,然后大家便忘记了。

    韩琦说道:“将万春圩的所有存档一起找来。”

    堂吏下去找存档。

    韩琦又问:“王巨,你去过江南?”

    “韩公,下官何时去过江南。甚至连万春圩也没有听说过。”

    韩琦当场傻了,大半天才问:“那你如何知道?”

    “下官在华池县,看到了许多地图。对照地势,岂能不知?难道韩公看不出来吗?”

    “我。我……”韩琦差一点噎死。

    堂吏将相关的存档一起找了出来,包括沈括写的那两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奏折。不过可能沈氏兄弟也吵怕了,筑起万春圩后,便没有再提及筑圩一事。

    然而江东有多少湖荡子。

    “江东圩,江东圩,”韩琦喃喃一声,又问道:“那么如何治黄河。”

    但这一回他态度变得慎重多了。

    “韩公。下官也侥幸听闻了朝廷一些有关治河的策子,却以为皆不妥。开国时黄河之道还是东汉王景治河之道,这条河道王景当时选择得很巧妙,因此八百年未出大事。不过上游水土破坏得都很严重了,例如昔日水草丰美的大非川,现在连人都不能居住生存了。再如贺兰山到居延海的古道,这条道也快渐渐消失了。所以黄河泥沙越来越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黄河成了悬河,唐朝危机不重。但到了我朝悬河之势更明显,因此河灾不断。但为何多从孟州到郓州这一段发作?再从郓州往下看,哪里多是山区。只有这一段是平原地带,悬河之势最为明显,因此多从这一段发作。”

    “你意思是想重新修一条河道?”

    “那不大可能,两边有多少崇山峻岭哪,韩公,我只顺着现在无为而治往下推理。现在黄河分成两股河入海。南股那一河乃是王景治河前的黄河旧道,又浅又窄,不久就会被河沙湮灭了,所有河水会顺着北股河入海。但北股河道泄水有限。于是又开始大肆泛滥成灾。且不说那些湖泊消失后的军事意义,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