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只好采取减少服务频率或提高收费的方式来收回成本,进一步导致公共交通乘客减少,造成公共交通走向没落;而使用私人汽车的人越来越多,又会导致交通拥挤的加剧,似乎还要再修建或扩建道路?继续在交通拥堵的困境中演绎悖论……”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那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绝不会放弃公共交通,只要群众有需要,就会一直提供公共交通服务,那怕是贴钱也要做,所以林楼同学的担忧似乎是多虑了!” “而且美国的拥堵大多是因为私人汽车,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数据,1973 年美国平均每一千人就拥有615.1 辆汽车,而咱们国家呢?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民用车辆才不过一百七十八万辆,其中近一百三十万辆是货车,载客汽车只有三十五万辆!” 身为专家,相关数据还是很清楚的,这位专家把数据一报,然后两手一摊,“更何况咱们国家运输、载客车辆都这么紧缺,怎么可能开放私人车辆?所以你的顾虑完全不是问题。” 从目前来看,这位专家的说法绝对不能算错,改革开发后,真正意义上允许私人买车是在1986年,在这之前因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汽车这类商品都被当作生产工具使用,少数富起来的也只能把自己的车挂在其它单位名下。 但是谁又能想到,日后中国的私家车数量会直接超过一点五亿呢?每年产销量超过过两千五百万辆;我现在要是把这个数字说出去,他们肯定以为我疯了吧? “还有你这个近郊通勤线和市区通勤线的说法,似乎也不太合理,将来北京城区要扩大,现在的郊区也会成为城区么!提前将地铁站点规划好,也是为了以后方便么?”他继续质疑林楼的说法。 “对此我并不认同!”上一个理由林楼暂时不知道如何反驳,这一条就要好多了,“根据欧美和日本的经验,地铁交通要根据需求分为市区通勤线路、近郊通勤、中距离通勤,这三者的运行速度和站点设置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地来说,市区通勤站点可以密集一些,车速慢一些,但近郊通勤则要采取长站点、快车速的设计,如果全部采用市区通勤设计? 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 车速缓慢等缺点;根据现有的规划图,就可以看出? 除了二号线之外的其它线路? 在市区之外的路段,明显都属于近郊线路? 但是车速和站点分布却和二号线一样。” “您说现在的郊区都会成为市区,但是这和北京的整体城市规划却是不一致的? 根据最新规划? 北京将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在近郊,发展起十几个相对独立的新建地区? 与旧城区共同组成北京市区;旧城区和各新建区之间? 以及各新建区之间,保留了绿化带或成片的好菜地和高产农田,使市区形成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 “所以在旧城区和各新建区之间,必然会呈现出近郊化的通勤现状,在那些人口较少的区域设置站点有什么意义?地铁系统链接各新建区的交通枢纽地带? 再辅助以区内公共交通系统,就可以满足通勤需求。” 另外那些绿化带也曾经被人吐槽过? 被批评为大而无当,面子工程? 还不如给身边布置一些景观绿地,然而他们却没有想过? 在纽约还有那么大的中央公园呢!一座超级大都市? 如果没有大面积的绿地? 空气质量绝对会让人崩溃。 不断有人起来提问,林楼也不断进行着回答,他渐渐感到筋疲力尽,没办法,让八十年代的专家理解日后的北京竟然能发展得如此迅猛,除非是把他们从时空门里拉到2020年亲眼看,要不然那怕是最乐观的人也不相信。 不过还好,林楼所做的也不全是无用功,在最后的总结部分,吴委员点评道,“小林的报告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吗!” “比如地铁对高校、研究所的影响,就是我们之前没想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