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此何事?” 却是不经意间带上了一些审问犯人的语气。 到了近前郭浩才发现,对方并非如自己所想那般是一位治国。 观其气息,似乎也就是齐家之士的范畴,不过山岗上那道赤霞看似气势庞大,实则火性内敛,而横渠先生也不曾完全放开自身气势,如是才有这种类似于三足鼎立的情况发生。 自己先入为主之下,却是将对方看成了治国。 于是心中胆气便更足了些。 他这些心理活动,光济却是如掌上观纹一般看得一清二楚,他如今正处在转识得智的关键期,自身阿赖耶识的修为逐步向着无漏四智之一的大圆镜智转化。 虽然尚未完全功成,但也已有了几分类似神异。 大圆镜智号称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性相清净,离诸杂染,些许他心通的能为,对丁檠来说也算是手到擒来。 心中好笑之下,单掌竖起行了一礼: “阿弥陀佛,方外之人光济,见过提刑官。” 只是打了个招呼,对于自己缘何在此却是闭口不谈。 郭浩心中微恼,但不待他出言,横渠先生却是笑道: “方外之人?你是道家老庄一脉的?” 却是从光济用语之间,联想到了什么。 《庄子·大宗师》中曾记有孔子遣子贡问丧于子桑户一事,彼时子桑户新丧而未葬,孔子闻之,遣弟子子贡往侍,结果却见子桑户好友孟子反、子琴张二人编曲鼓琴,临尸而歌。 子贡大骇,问于孔子:“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视礼仪,将自己的形骸置之度外,对彼时的子贡来说,没有言语能够称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故而问于孔子。 孔子答道:“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与造物者为匹,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才是方外之人最初的含义。 后来道家老庄一脉的人喜欢以此来自称,暗喻出世之人。 如今横渠先生便是据此联想到了光济身份,反正方外之人不崇礼制,多有狷狂之举,剃一个光头也算不得什么。 如果是在初至此世不久那阵,为了隐藏身份,光济或许会这么认下来,毕竟还有张叔夜、周敦颐等人在先。 不过眼下已经与一众同伴分散,而同属佛门的灵空长老又有传道之念,于是光济也不必藏着掖着,断然否认道: “横渠先生错认了,我乃佛家僧人,并非道家一脉。” 横渠先生闻言好奇道: “佛家?诸子百家之中似乎没有这一脉。” 对老人来说,光济周身气机平和,想来并非大奸大恶之辈,加之从自己来到这里时对方就在此处静立,估计也是没有出手的意思,倒不如就这样聊上几句,若能从对方话语间得知此处异象根由,自是最好。 毕竟不管怎么看,对方都像是知情人士的样子。 光济亦是抱着类似念头,他能模糊感受到,丁檠眼下正处在山腹之中,似乎得到了什么机缘,还得等上一阵才能脱身,所以能拖延一会是一会,横渠先生想要聊聊,那就好生陪对方聊聊! 于是双掌合十道了声慈悲,开言道: “所谓佛家,又名释家,此家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将参证作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于是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 这些话语偏向于禅宗一脉,此宗在发展过程中本就受到了儒、道学说沾染,有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不是简单地局限在佛教经义之中。 当初光济在和灵空长老讨论时,觉得还是禅宗之论在此世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于是便商约好未来传道以禅宗为主,此时自然就拿了这套东西出来。 果然,横渠先生闻言若有所思,点头道: “有点意思,你这一脉学说倒是与玄学一脉有些相似,亦有老庄一派的些许意蕴,后面呢?” 一副意犹未尽的态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