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济见状轻舒一口气,接着道: “无挂碍则无恐怖,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其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则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他临场发挥,以《心经》为主体构思话稿的同时,试图将谈话往论道的方向引导,继续拖延时间。 果然,本就是理学一宗的横渠先生毫无所觉地上了钩,开口反驳道: “非也,听你所言,竟是以心为本? “须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所谓气化万物也。” 朴素唯物主义......一个念头突然从光济脑海中跳出,旋即被他按了下去。 僧人轻笑开口: “既是如此,人心何在?气成万物,人何以知觉外界?” 横渠先生对此问胸有成竹,想来以前没少思考过: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此乃德性之知,非闻见小知,亦是由气所成。唯德性之知,方能反映万物本性,故谓诚明。 “老夫所言如何?阁下有何要说?” 光济不觉颔首,用前世的话来讲,横渠先生的观点已经包含了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在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中,他选择了物质;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中,他选择了可以。 所谓的“德性之知”,就是可知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只可惜,与佛门不合......光济叹了一声,正要说些什么,忽然扭头看向不远处的山岗。 等待他做出回答的横渠先生,以及不知不觉中沉迷于两人论道的郭浩同时心中有感,一并转身看去。 丹霞漫卷中,一道畅笑声遥遥传来: “二位所言我亦心有所感,张公所问,不如由我代光济回答,如何?”</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