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是正确的,但它却证明下面这个假设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是迟滞坦克进攻的方式或迟或早会得到利用,新形式的城堡还会再一次出现。
[注:在苏联,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随着战争的进展,防御工事越来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其结果是对步兵——即静态部队——的需要日益增大。]军队将再一次面临围攻战,但又是什么形式的围攻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有两个,即线式防御和地区防御,只要集群部队观点持续下去,就会使用线式防御,而随着坦克观点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反坦克观点的发展,地区防御就会逐步取代线式防御。线式防御由堑壕——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战中的堑壕——组成,并得到反坦克武器和器材的加强;而地区防御将包括由相互支援的反坦克工事组成的地带,它不仅将构成抗击坦克进攻的屏障,而且还通过保护其后方的所有部队,将建立安全的空军基地,由此能对敌军及敌方人民进行空袭。
72.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前的命令、会议及预先安排问题本节所讲的安排将取决于反坦克防御阵地究竟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构筑的,还将取决于双方是否处于僵持状态。
假如反坦克地带是在平时构筑的(考虑到成本,这个可能xìng不大)那么,“打破”反坦克地带的任务将多半jiāo给有关的空军去执行。
但是,假如这种防御阵地是在战时构筑的。首先构筑的无疑将是那些封闭主要接近路的防御阵地。
[注:从德军1941-1942年在苏联冬季防线的总准备中也许能够看出这一点。铁路枢纽,如勒热夫、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被牢牢地控制着。在中间的屏蔽墙则仅由侦察部队驻防。]由于这种对机动力的扼制将对攻击行动有不利的影响,可以预计,进行的战斗将以防止防御地域的构筑为目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两种形式的围攻战,第一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是突破平时构筑的防御地域,而第二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则是破坏在战时构筑不大强固的防御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攻击永久xìng筑城和攻击临时xìng筑城。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显然要在平时进行,故要按照有利于进攻的防御地段的数量,详细地制定出若干计划。在第二种情况下,必须立刻临时制定出进攻计划,就我看来,进攻计划将以威胁一个方向之敌同时打击另一方向之敌为主要基础。虽然这些进攻的准备时间比野战中的进攻准备时间要长,但这个时间决不足以允许象上次大战中那样使用固定的方法发动堑壕战。
73.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中的特别准备措施在上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一直到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20日),方法和暴力排斥了突然xìng和诡计。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和筑城地带而言,方法必须与突然xìng相结合,而诡计则必须是暴力的补充。可是,在所有这些突破作战行动中,因为主要目的是突破一系列防御工事,不论是首尾相连的还是相互支援的,机动都必须服从于攻击力——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压制或摧毁防御工事,然后才能有机动的希望。为达此目的,将需要两种武器:榴弹和dú气zhà弹、dú气pào弹或弥漫xìngdú气。这样就必须使用攻城车队。
[注:攻城车队应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扫雷车和施放dú气的坦克,芥子气是攻城夺隘的理想武器。]这种攻城车队的机动力越强,达成突然xìng就越迅速,因此,攻城车队必须能够越野机动。
74.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的一般指挥我已经指出过,在围攻战中,坦克进攻的样式将取决于敌之防御体系是否包括反坦克地带。或反坦克地域。下面,我将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