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3/4页)  中国地方军阀大结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官学校改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燕圹军校)。每年招收三四百名学生,在复试时要经过他兄陈维周亲自逐个看相,认为有福气而无反骨的才加以录取,编入步、骑、pào、工、辎重等兵种,施行定期教育训练,毕业后分派到各部队任下级军官。他将部队行伍出身的尉级军官分期分批调进该校补充班受训六个月,提高其组织指挥和学术水平。在该校还设有军事深造班,将各军机关和部队的校级军官,分批调训。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自成一个军事系统,保持本集团的部队不至被其他军事派系所渗入而起分化。他亲自规定选拔军事干部的五个条件:第一要立志,要有做非常的事业之志。能刻苦耐劳,努力奋斗,眼光远大。

    第二要锻炼身体,具有金刚不坏之身。规定干部每天早晚都要到野外出cāo,锻炼身体。第三要明白主义,为“三民主义”而战,“顺逆攸分,为胜败攸分”。第四要有团体生活的意识。在本团体内要亲爱精诚,同患难,共生死。意识统一,行为统一,保持团体的生存。第五要有牺牲精神。要能捐弃个人的私利私见,把个人的自由牺牲,把个人的知识技能献给团体。第六要得到人民的同情。要具有不要钱、不怕死、爱人民、爱国家、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军人的人格。陈济棠还亲自担任军事政治学校的“心理改造”课讲授。他提倡道德修养,要注意八大要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公正、守法”。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注意三大要点:“求知识、习技能、重力行。”

    为满足扩军的需要,陈济棠亲自抓全民军训。他在“对各机关军训公务员的训词”中强调说:“举国人民都要能够服兵役,不能单靠少数的军队单独负起卫国的责任。如果单靠少数的常备军队以卫国家,那就是很危险的。”“侨居我国的外国人,无论其为商人或教授等等,一接到国家命令,便即回去,担负军事责任,而他们何以能够随时为国家服军役呢?当然是由于平时受过军事训练的缘故。反观我国,平素没有这种训练,因此当着国家有事时候,只管举国沸腾,怎么热烈,但因没有军事的常识与技能,毕竟不克担负战争责任。”他规定广东各级政府机关、军事机关和中学生普及军事训练;举办全民训练骨干队,训练期满后,分配到全省各高级中学,担任军训领导骨干,实行军事管理。他还与省主席林云陔分别担任正副主任,领导全民军训。

    1931年秋,陈济棠着手整理行政基层组织,改革民政机构。他在广东省府各机关长官僚属欢宴会上,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强调“西南情形特殊,地处国防前线,毗连香港澳门,还有众多的华侨,南京方面的决策和所颁布的法令未尽适合实际,应该有所损益。”他批评全国政象:无论何省,未尽根据总理所定政策而行,遂至散漫无序、步骤紊乱,缺乏一个具体计划;负责政治者缺乏革命之一贯精神;中国之荐人,乃替找生活,觅碗饭,故各机关中之公务人员,缺乏为国民义务之责任心;因循陋习,不以创作为目的。他认为挽救危亡,建树新的广东,随军事进展之后,应为政治建设。第一步要勤慎服务,先得人民之同情;第二步须开诚布公,期与人民通力合作。不久,他授意林翼中(民政厅长)将琼崖抚黎局改建为三个县,以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将三县地方的一些不合理的“chā花飞地”,分别划归所在地的县管辖,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行政和社会纠纷;将杂乱的行政基层组织形式和职责不明的机构实行改革,规定在县以下,一律设置区乡村公所(中、小县不设区),明确其职权。

    他认为“为政在人”,“政治的优劣,在乎官吏的良否”。规定甄别、考试、训练、奖惩诸项,审核全省机关现行公务人员,分别去留。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对县长、局长等人员,实行考试,以资选拔。将热中利禄的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