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第3/4页)  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旬,正值直军中路败退,东路混战紧迫之际,冯玉祥接到前方战事吃紧的情报,认为倒戈反直,回师北京的时候已到。

    10月21日,冯玉祥命令部队,将后队改为前队,偃旗息鼓,以一昼夜行军200里左右的最快速度,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不但结束了臭名昭著的贿选政府,而且对于在前方与奉军作战的直军也是一个毁灭xìng的打击。

    在前线的吴佩孚得到冯玉祥倒戈反直、回师北京的消息后,惊怒jiāo加,拒绝部下先克奉,再解决北京问题的意见,率领万余人部队,仓促回转天津,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发起进攻。

    冯玉祥料到吴佩孚不肯就此罢休,军事上也有准备,趁吴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

    由于吴佩孚的部队刚从直奉前线抽调下来,早已疲劳不堪,在冯玉祥的国民军的冲击和包抄下,更是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山海关方面的奉军乘直军内乱,急遽南下。

    而山海关的直军主力,由于内乱外攻,军心已经动摇,在奉军切断后路,全面包围下,除少数重要将领逃到天津外,其余全部被俘。

    在天津的吴佩孚也在奉军、国民军夹攻下走投无路,只好率领溃败的败部2000余人,坐船逃往南方。

    吴佩孚乘船南逃,漂浮海上,处境狼狈。

    船到青岛,山东督理郑士琦不仅拒绝假道,而且拒绝供应淡水和粮食。

    吴佩孚只好再往南边,预备从上海入长江,过武汉再返洛阳。

    在途中,他竭力向各省军阀兜售他拟定的组织“军政府”的计划,但四处碰壁。

    他一气之下,径自回到洛阳,调动老部下,以图重整旗鼓。

    吴佩孚喘息未几,肘腋之患又起。

    从前巴结吴佩孚的陕西督理刘镇华,乘国民军进入河南连连告捷之机,唆使其部下,东出潼关,进军洛阳,谋取地盘。

    守备洛阳的官兵,都是刚招募的新兵,未战先溃。

    吴佩孚在无兵可防的情况下,只得匆匆乘车出逃,准备到萧耀南处避难。

    不料,逃难的火车还在河南省内行进时,就先后收到萧耀南和湖北省议会几次发来的急电,婉拒他进入湖北,这样逼得吴佩孚只能带领一班人马停留在鸡公山避难。

    直系军阀吴佩孚 第88节:四、由敌变友联奉张(3)

    鸡公山的鸟语泉语声使人有脱俗之想,但给他带来的却是孤独凄苦之感,吴佩孚禁不住哀叹:“人海茫茫,究竟何处是安身立命之所?”然而,这时,在北京的段祺瑞政府发出了一道接一道的“逮捕吴佩孚解京治罪”的通令,国民军又攻至鸡公山附近,吴佩孚要想赖在鸡公山不走是不行的了,只得再次出逃避难。

    最后逃往自认为“发祥之地”的岳阳,托庇于赵恒惕。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在与奉张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中失败,宣布辞职出洋游历。

    张作霖在控制北京政权的同时,调动大批奉军进入关内抢夺地盘。

    奉系妄图将其势力伸向全国的野心使各省军阀人人自危,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冯玉祥和孙传芳。

    冯玉祥、孙传芳二人在“抗奉自保”的一致目标下,很快不谋而合,两人结为“金兰之好”,相约南北两路同时出兵夹攻奉军。

    另外,他们都认为长江中下游吴佩孚尚有一定的影响和潜在势力,如能拉吴佩孚出来,既易于号召,又便以发动。

    因此,各派代表穿梭来往于岳阳、张家口、杭州之间,相商共同出兵讨奉之事。

    冯玉祥、孙传芳的联合抗奉,为吴佩孚的“出山”提供了机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