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结构不一样;内生增长型的经济体和外向型的经济体其经济结构不一样;金融发达的经济体和金融不发达的经济体经济结构不一样;实行福利政策的经济体和不实行福利政策的经济体也不一样,因此在分析这些数据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实际。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有正确解读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现状,才可以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也就是中医所讲的“辨证施治”。
而本章就从中国内需不足、中国储蓄率过高、中国投资率过高、中国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中国经济高增长等几个最热门的问题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二、中国真的内需不足吗?
第二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一
中国真的内需不足吗?
资源短缺、经济结构失衡与内需不足假象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扩大内需”成为国人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但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内需与消费的区别,总是将内需等同于消费,其实内需是指国内需求,既包含国内的消费需求也包含国内的投资需求,这两者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内需的全部。
中国经济90%靠内需拉动
国民生产总值由三部分构成,即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在这三部分中,投资和消费都属于内需,目前在中国的GDP构成中,投资和消费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左右,这两部分合起来占到GDP的90%,也就是我们国民生产总值的90%都是由内需拉动的,笔者认为这一比例并不算低。
由于净出口在我国GDP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也不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强的拉动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来都是靠内需拉动的,即使在我们出口最迅猛的2007年,净出口对我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没有到过20%,也就是我国经济增长80%以上是靠内需拉动的,也就是靠我们的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的。
中国的出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在中国之所以会产生内需不足的看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出口占GDP比例较大,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占GDP 的比例一般维持在40%左右。
围绕着中国的出口占比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论调,一种是“产能过剩论”,此论调将中国所有出口的商品,都看作是国内产能的过剩,因此也就有了中国近半产能过剩的说法。
另一种流行的论调是“财富流失论”,此论调将中国出口商品看作是中国资源和财富的流失,认为中国每年有40%的财富流失到了国外,而换回的只是些花花绿绿的美元钞票,说白了,就是用真正的财富换回了一堆纸,持此论调的人往往喜欢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联系起来说事。
中国出口总值虚大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首先我们看看出口占GDP 的比例40%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中国出口计算的是“总值”,而GDP是计算的“增加值”,将总值与增加值进行比较本身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比较应该是将增加值与增加值进行比较。但是在进入经济统计时,出口商品的增加值计算起来比较困难,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而总值的数据则很容易得到,因此人们也就用出口产品的总值与GDP进行比较,这样虽然得到数据比较容易,但也容易造成误解。
这种比较早期有意义,因为当时世界经济尚未实现一体化,各国出口商品的全部产业链都在国内,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后,各国产业分工相当细致,对于一种产品,其全部产业链可能分布在几个国家,此时再采用这样的统计数据就会造成非常大的误解,我国虽然有占国民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