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9 章(第2/4页)  中国大形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该书影响,máo zé dōng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

    笔者以为在盛世危言中有两大思想最为重要,这两大思想一个被孙中山继承,一个被康有为继承。

    孙中山“强国四策”来源于郑观应

    孙中山与郑观应同为香山县人。孙中山比郑观应小24岁,属于晚辈。1887-1892年间,孙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毕业后在澳门行医。其时郑观应亦在澳门养病,两人多有往来,相谈甚欢。《盛世危言》中的《农功》一篇,是郑观应与孙中山合作的产物; 1894年,孙中山yù北上投书当道,行前撰写《上李鸿章书》,该文完整表述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他借用了《盛世危言》自序中一段话的大意:“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 孙中山略为变通,改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pào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这四点被后人称为孙中山的“强国四策” 。

    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yù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康有为的商战思想来源于郑观应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他十九岁时拜南海学者朱次琦为师学习理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这些书中对康有为影响最大的还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在“变法”中主要讲的主要就是郑观应的商战理论。如孙中山一样,康有为对郑观应的商战理论进行了变通和完善,笔者认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最核心的一句,是“以兵灭国,国亡而民存,以商灭国,民亡而国随”,读到这里时,笔者被这句话深深吸引,可以说这句话真正的点透了商战的本质。

    郑观应的经济思想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问题

    孙中山的“强国四策”和经康有为完善后的商战理论,到现在仍然不过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学者们一直陷入“文化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的泥沼不能自拔,也白白浪费了中国太多的发展时机,如果我们抛弃其他一切理论,只是非常务实的宣扬孙中山的“强国四策”和康有为的“商战”思想,中国何至于此。领袖就是领袖,他们看问题往往很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

    大转折:莫干山会议

    第三节

    “莫干山会议”主流经济学家登上前台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主流经济学家,他们一直主导着中国的改革,笔者认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是以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为标志的,这是一次中青年经济学者为主的会议,而参加会议的这些中青年经济学者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