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社会模式在世界中产阶级社会四大模式中,是最特殊的,其他国家中产阶级社会模式的形成中都有着国家的身影,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形成的,而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是自发形成的,但这也为日本中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埋下了隐患,因此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呈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点。
另外日本中产阶级社会的另一大特点是中产阶级认同度要高于按收入划定的中产人数,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终身雇佣及年功序列制度,这两种制度在分配上可以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给了民众非常高的生活保障,因此日本的中产阶级的认同度非常高。
四、中产阶级社会之新加坡模式
第四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三
新加坡模式
“居者有其屋”计划成就了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社会
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是唯一建成中产阶级社会的经济体,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而这只主要归功于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迥异于福利模式的另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中央公积金制度适应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特点 ,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一)中央公积金的管理体制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即所有永久居民都是公积金局的会员,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必须按月收入的一定比例缴强制xìng的公积金,公积金记入每个会员的个人账户中,专户专储。
作为公积金制度的管理机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独立于新加坡政府的财政之外,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尽管中央公积金规模庞大,提供的服务众多,管理难度很大,但中央公积金一直以来,基金管理规范,运作良好。
(二)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老有所养
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积金局便推出了养老储蓄计划。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采取全部缴纳的制度,即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为雇员存储退休金。当公积金会员年龄达到55岁并且退休账户达到最低存款额这两个要求后,可一次xìng提取公积金。②若最低存款未达到规定数额,可选择推迟退休以继续增加公积金账户积累,或用现金填补差额,或由其配偶、子女从各自的公积金账户中转拨填补。政府鼓励已达退休年龄但身体健康的会员继续工作,以使他们积蓄更多的公积金存款。
随着中央公积金使用范围的逐步放宽,为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其他项目支付而影响养老金的积累,确保会员有足够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在年满55岁提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利用东方人孝文化的传统道德,在养老保险上注重家庭养老保险。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同时推出了“最低存款填补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可在父母年龄超过55岁而公积金存款少于最低存款额的情况下,自愿填补父母的退休户头,填补金额是最低存款额和他的父母年龄达55岁时退休账户结存额之差。从1995年7月起,会员也可以为配偶填补,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养老保障制度使国民在退休时有一笔可观的公积金存款,确保其退休后能有较高的收入安享晚年;
2、病有所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公积金局制定了多项医疗保健计划,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