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章 文贼(一)(第1/5页)  一代文豪林黛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夏天的杭州,半城的清香。

    会稽文社的诸位学人,凑分子买了一间三进三出的院子,缩在一个绿茵的清凉角落,享用着西湖上拂来的风,开起了文会。

    美貌的侍女淌着汗,端上来冰镇过的西瓜。门外上了年纪的几个老仆流着汗,拉来一车冰。

    穿长衫的读书人们则悠闲地在带着花香的树荫下坐着。

    文会第一场,新进的一个年轻才子,就要谈诗。

    起社的老学士,却摆摆手,道:“今个我们不谈诗词歌赋,也不讲经济道德,但论小说。”

    才子愣了一愣:往常这些老文人,是最看不得话本、小说的,一律目为“市井俗流”。今天怎么?

    不过,想到前几天,传闻里令圣人和贵人们都大怒不已,斥之为“邪魔外道,文贼学盗”,下令禁绝的那篇小说,他立刻反应过来了。

    果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生,左看右看,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揉作一团的书。

    不少人也陆续拿了出来。

    老学士咳嗽一声:“诸君,我等今日拿出此等禁毁之毒瘤,只为批判一翻,万不得已。”

    众人自然称是。

    才子暗笑一声,心道:嘴上一个个装得倒是道德之士,买起禁/书毫不含糊。

    然后。他也施施然从袖子里掏出来了。

    老学士看众人“装备”完毕,又咳嗽一声:“自今年夏初起,就有此等逆书流于坊间。这作者,便是之前的《烈女祠》的作者。当年,郑先生说此作者是文贼。果不其然,他今日就又作了此等大逆之作。我等自然要慎守文章之德,对其攻心。”

    说完,老学士眼光扫了一圈众人,希望有谁接个话。

    没人敢接话。

    批判,怎么批判?

    潇/湘君子的前一部大作《烈女祠》,众人尚可以批它狗屁不通、违反三纲五常。

    只是这部小说《歌仙》,恰恰是因为太过于大逆不道,“逆”到了一个境界,处处是忌讳,反而不知从何处开始批判。

    你批它,反而自己先犯忌讳。

    最后,还是年轻才子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出头,清清嗓子,道:“大凡要修改文章,多是要先读的。批判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先从读开始。”

    一个瘦得跟麻杆似的书生立刻借坡下驴道:“好,贤弟说得是。”

    老学士也赞赏地点点头,道:“那我们就边读边做批评罢。”

    只是,想法总是好的。

    “‘地租――天下之为恶者,莫出其右。’”刚读到序言的第一句,刷地一下,不少人的冷汗就下来了。面面相觑。

    而这一幕,正不断地重复出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上到豪门贵府,下到歌楼酒肆。

    包括云南。

    林黛玉到云南的时候是阳春三月,高山之上仍积雪,山下翠蛙已鸣云中树。

    大理三月桃花开。

    一下船,她就被大理的风光迷住了。

    春风吹过,苍山“短发鬼”也评论了《歌仙》。

    那是南方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姓方。听说原系一位屡试不第、四处奔波的秀才,多年在外,好不容易谋了一个小吏,匆匆赶回家,却发现妻子早被家族中的土豪劣绅奸/**而投江,老母亲饿死家中,小儿子则被拉去抵债,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而家中由于他考秀才而得到的几亩田,也“借口他家中无人可种”,早就被人瓜分了。

    他一层层地往上告,一层层地被压回来,蹉跎了近十年,仍没有结果。

    他人到中年,终于彻底心冷了,只留下一首打油诗,曰:

    “我本无心爱功名,宦海奔波求斗米。

    残羹冷饭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