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走到尽头,当生命中遭遇了难以言说的重大震撼和重要转折的时候,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
拥抱着他们的时候,刹那间我仿佛回到童年:灰色的建筑,湛蓝的天空,困惑地看着身边的花花世界,有钱人颐指气使,衣着光鲜,大街上车来人往,各自匆匆。年幼的我不懂得这个社会的奥秘,却下意识地渴望去了解,渴望去接近,渴望获得自由。记得我的少年时代,叮叮当当的电车里慢慢地掠过这个城市,我努力、努力、再努力,单纯而执着地做着习题,背诵书本,最最期待的便是每个星期,从老师手中,拿到助养父母寄来的信笺。年少的我已经看得懂世间百态,学会收拢自己,做个坚强上进的少年,但那一封封躲进被子细细阅读的信,却是心中一分难以言说的柔软。后来,慢慢地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有的好,有的坏,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对手,但是每次遇见来自于澳大利亚的陌生人,我都会多看对方两眼,下意识的好感油然而生。我并不曾每日每夜抱怨或者感恩,但在我的心灵当中有一片地方永远是纯净的,好像是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南半球的阳光,照耀着我的人生。
童年、少年、青年,人生一格一格定住,又一格一格飞快流走,我紧紧拥着他们,不知道要说什么样的话,才能表达其中的万一。千山万水,终有相逢,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是真实的事件,这不是我的白日梦的想像。我确确实实踏足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我的人生,终于偿还了欠我自己的那一页。天空湛蓝而自在,心中的感动如婴儿一样柔软和敏感,而那无所不能包容的阳光,将温暖无分彼此地洒向了每一寸大地,洒向了我的心灵和ròu体,洒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11节:滴水之恩(3)
我知道,从此,我的人生不会再有遗憾。
终于从拥抱中恋恋不舍地放手,我仔细而贪婪地看着他们的模样,用心做摄像机,牢牢地把这个画面铭刻在脑海中。他们是一对传教士夫fù,他们的面貌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我记住了他们的一颦一笑,但在描述他们的容貌方面却一筹莫展--可能用尽我所知道的词语,都不能形容出这种亲人重逢的感受。我只能说,他们已经60多岁年纪,苍白的头发下是和蔼的笑容,那笑容和我无数次午夜梦见的一模一样。
在澳大利亚停留的那几天是那样安闲适意,令我沉醉。我和助养父母一家一同吃饭,聊天,散步;一同翻着我小时候的照片,以及当年我寄给他们的信件;一同参观他们仍在服务的教会及老人中心;一同去欣赏大自然的瑰丽,伴着盛开的郁金香花海,徜徉在南太平洋的海边。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无论劳碌悠闲,无论贫穷富裕,我都将再也忘不掉这段赋予我生命意义的日子。短短几天里,我看到比我过去岁月里所有经历都更有价值的事物,那便是,一颗平常心,一颗从没要求回报的心。在他们的眼中,帮助别人,与所有人分享世界的一切,从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本来色彩,也是生命存在不可分割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特别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我问起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助养者的时候,他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联系着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使我们活在丰富的生活体验里,我们只是在一个共同体上的多样化存在。这个世界之所以继续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当你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痛苦便消失了。一刹那间,世界就改变了。作为一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有多余的,自然应该拿出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们不仅助养了香港的小孩,还有印尼的、泰国的,他们的滴水之恩润泽了整片世界。然而当年的他们,其实自己的生活过得完全算不上富裕。他们无意中提起,当他们自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