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申请材料。"你在大学阶段没有获得一次三好学生......考试第一名也没有用......你不是
代表个人出国的,是代表学校出国的......我们得按规定办事......"我不知道他口中的"我们"
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但我明白期盼良久的那扇出国之门已经对我关上了。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南下广东,肯定了深圳的种种
经济新现象。中国政府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铺开,在民间,一场外表平静而内在汹涌的商业
革命也就此掀开序幕。这一年,后来被商业史家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就在我身边的北
京城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开始初显繁荣景象,一批先驱企业家纷纷下海创办公司。也是在
这一年,苹果电脑公司新发布了麦金托什(Macintosh)家用电脑,比我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看
见的那台苹果Ⅱ还要漂亮。《时代周刊》将其评价为个人电脑大众化普及的开始,比尔*盖茨
不久也据此为自己的微软公司设定了"让每一张办公桌、每一个家庭都摆上电脑"的伟大目
标。
虽说大学时代的我一贯关心时政,但对商业大势的走向还知之甚少。我更无法想象,个
人计算机产业这条不起眼的小溪将从此刻起发展成波涛汹涌的大河,10年后自己也将投身其
中,并亲身经历它如一场超级雪崩般席卷整个世界的过程。可是现在,我的眼睛只能看见正
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公。
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城里的春光依然明媚,可我已经视而不见。那时还不流行"郁闷"
这个词,我只知道难过呀!痛心呀!这是什么样的规定和制度?这个学校怎么可以这样?我
想要和那个研究生处中年男人口中的"我们"辩论,但我能辩得过"我们"吗?我甚至开始
怀疑,自己一贯信奉的"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可我不想放弃。
"成功4+1"之机遇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跟机遇有关。当然有关!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机遇,而有些人就
得不到呢?有些人的机遇好像是老天特意空降到他头上的,这仅仅是运气的成分吗?每个人
都需要机遇,我也是如此。如果我当年乖乖接受学校的安排,出国留学的机遇可能就永远地
失去了,我也可能永远无法成为如今的我。
很多人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机遇的不公平。其实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大学时
每个人都差不多,而10年以后,人与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反思一下,难道每一个机遇都
是公平的吗?当然不是,
机遇肯定是不公平的,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根据我打听来的结果,教育部对出国名额的要求非常苛刻。研究生考试共6门课,要求
每门及格,其中英语还必须在75分以上。这一年的英语考试非常难,后来教育部不得不把
75分降到了70分,但即使这样,成绩达标的也还是寥寥无几。像北邮这样的学校,才只有5
个学生合格,我考了78.5分,就已是全校第一名。照此推理,其他的学校,特别是那些不如
北邮的大学,会不会有很多考生因为外语被刷掉,而空出了用不上的出国名额?如果把研究
生关系转到还有出国名额的学校,出国的可能xìng是不是会重新出现?当我产生这个念头后,
心情莫名地变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