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2/4页)  管好你的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嘴弹”或“休休休”胡shè“舌箭”,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于没完没了的“嘴仗”之中。秦林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诸多“嘴痒”的贻害,这对当今社会四处弥漫着的“嘴痒”现象是很有震撼力的;但秦林似乎没有对理xìng与非理xìng的“嘴痒”做深度的剖析,我认为这正是作品的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很容易给人带来这样一个误会:是不是好口才没有益处反倒有害处了?对于这种有可能的误解,秦林在本书最后一篇的“好言好语好社jiāo”中已经做了释疑,但作为“流线式”的长篇随笔,为兼及标题的归类规矩而做出“分块式”布局,难免要有因为未够“遒道”而“补遗”之痕迹。所以我认为这种布局手法是值得商榷的。

    我以为《管好你的嘴》的本意并不是要封杀人们说话的嘴。作品在明里教导人们注意把握说话长短、轻重分寸的同时,另一条暗线也贯穿着始终,那就是:语言技巧。语言技巧不就是口才吗?大多数“嘴痒”之失,除本能的非理xìng因素之外,与口才的贫乏也是不无关系的。从这个意义讲,《管好你的嘴》也就有口才书的意味,只是少了“肚子饿了该吃饭”式的说教,多了辛辣的现实主义批判而已。

    恕我露怯,“嘴痒”了。

    [联系:欣资鉴]

    ---------------

    从《管好你的嘴》开始反思

    ---------------

    文/郭建勇

    前两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儿带回一本说是公司老总推荐给全公司员工读的书。“该不是业务书吧?你是应该多读些业务书了,省得成天哈日哈韩的。”我说。

    “我们老总说了,照这本书做了,比读三本业务书还管用。”女儿说。

    什么书这么神奇呢?我接过女儿递过来的书一看:嚯——《管好你的嘴》!

    端看书名,心就被震撼了一下;当晚,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包装得很精美的书。

    我不得不佩服女儿的那位老总推荐全公司员工读这本书的举作。不说别人,只说我自己管理的百十来号人的公司。在此前我一直困惑的是:会议没少开,政策没少下达,员工们说起话来个个头头是道,但整个公司的任务指标怎么总是要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对着《管好你的嘴》,我觉得我应该开始反思了。

    《管好你的嘴》给我一个提醒:“把说过的一句话做完整了,远比说过一百句话,每句话都只做一半强一百倍。”反观我的公司,每周五个工作日,管理层每周一和周五都被我召来在例会说话,剩下的三天也没闲着说话,本来和一个下属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话,在下属“很配合”下,总要占走个把小时,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看似很热闹,话声不断,但留给真正的干活时间却所剩无几,不加班加点那啊成?于是公司加大了成本,员工拿着加班费还要满腹牢骚说公司剥削了他们。

    正如《管好你的嘴》中所揭露的那样:“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在我的“带动”下,公司四处都是醒目的标语,而这些标语的光环罩住了一些员工惰xìng的本质,这种本质的恶xìng膨胀,自然就是意志品质的lún丧。俗话说:“什么官练什么兵。”我承认为了弘扬精神而开会,为了弘扬精神而不断说话,结果练就出的员工一个个都能油嘴滑舌,像《管好你的嘴》当中所点到的“十二种最难管的坏嘴”,在我的公司统统可以找到,而真正的实干家反倒门可罗雀!

    我不认为《管好你的嘴》中提到的“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的比较有什么不妥。中国人和日本人意志品质的差距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