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们几乎都有一段共同且自豪的经历:那就是他们都曾经在海南这座宝岛上留下了有关创业的故事。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与老大哥深圳不无类似,这里即刻就要被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与开发热情所笼罩。
就在那个时候,冯仑和潘石屹也分别来到了海南,两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迎接着现实的种种考验。冯仑并不知道日后将会有一个搭档叫潘石屹。“上岛”的时候,冯仑与潘石屹本不是一路人:冯仑为了“仕途”而来,潘石屹则一开始就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
写到此,我想起了我和冯仑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在海南省政府给常务副省长当秘书,时任《海南经济报》副总的陈刚给我电话,说北京来了两个朋友,想请我一起出来一聚。于是,在泰华宾馆我第一次见到了冯仑,另一位是“破产专家”曹思源先生。那时,海南来人很多,记得这二位谈论的是大政治、大思想、大智慧,让我大开眼界。那次的会见让我感觉到这二位可以说都是有理想、有抱负,了不得的人物。
这个有抱负的冯先生上岛并非为了赚钱但却“赚”到了钱。彼时,彩电在改革开放刚刚10年的中国还是个需要批文才能搞到的“稀罕物”。那一年,冯仑就是手握着这样一份批文来到了海口;而总共1万台的数量,在当时绝不是个小数字。冯仑将彩电批文倒给了某外贸公司老总。几经讨价还价,双方30万元成jiāo。别误会,这并非冯仑的“第一桶金”,因为他把这30万元人民币用作了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启动资金;而在特区成立这个研究所,也是当时国家计委、贸易部给予冯仑批文的原因所在。后来,这个被老冯寄予厚望的体改所没办多久就夭折了。
而在冯仑失意时,出身贫寒的潘石屹刚刚从深圳渡海来到海南。他在一个砖场打工。由于在深圳闯dàng时其曾做过所谓的经理职位,他被委以砖场厂长的“重任”。管理300多“民工”的日子只持续了1年多,砖场倒闭,砖场老板卷款离去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的海南并不罕见。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合纵有术友情无价(3)
就在潘石屹万念俱灰的时候,他结识了喜欢参禅悟道的易小迪。于是,潘石屹有机会担任一个重要的职位“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这个研究会由易小迪组建。但潘石屹对佛学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在这里他最大的收获是磨炼出一副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易小迪曾在短命的体改所工作过,潘石屹得以与易小迪的前同事冯仑结识。加上王功权、刘军、王启富3人,他们便是日后颇为著名的“万通六君子”。像桃园三结义一样,这几位兄弟结识之后就开始了抱团打天下的历程。
当时海南房地产正处在畸形扩张时期,“炒房炒地”占据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这几位兄弟也开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就在海南房地产看似如火如荼的时候,海口房地局的两个对比数字让他们突然警醒: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方米。
六弟兄商量过后,决定先派潘石屹到北京探探路。潘石屹是揣着5万元的考察经费来到北京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会无比感谢那个吃饭的食堂,并且坚信历史是偶然的。他当时听到旁边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老潘和冯仑他们抓住了那个机会,于是那个属于万通的时代开始了。
随后,在北京的阜成门,有了一个“万通新世界”。冯仑、潘石屹他们由此在地产圈真正站住了脚。
潘石屹那个时候就懂得打广告,并因此取得了令自己都吃惊的销量。在潘石屹逐渐领会到如何卖房子时,冯仑则赢得了一次彻底思考自己和企业命运的机会。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