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只是相对的值。
如果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则无法预测出一个结果来。斗鸡博弈则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另一方退。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即不能知道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由此看来,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斗鸡博弈中的参与者都是处于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这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一样,两个武林顶尖高手在华山之上比拼内力,斗得难解难分,一旦一方稍有分心,内力衰竭,就要被对方一举击溃。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斗鸡的最高状态就像木鸡一样,面对对手毫无反应,可以吓退对手,也可以麻痹对手。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对手错误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往往要通过反复的试探,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双方实力的强弱时,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要常见的多。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yù望。
斗鸡博弈进一步衍生为动态博弈,会形成这样一个拍卖模型;卖规则是轮流出价,谁出的最高,谁就将得到该物品,但是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该物品,并且要按他所叫的价付给拍卖方。
假定有两人竞价争夺价值100元的物品,只要双方开始叫价,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就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这样想:如果我退出,我将失去我出的钱;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这价值100元的物品。但是,随着出价的增加,他的损失也可能越大。每个人面临着是继续叫价还是退出的两难困境。
这个博弈实际上有一个"纳什均衡":第一个出价人叫出100元的竞标价,另外一个人不出价(因为在对方叫出100元的价格后,他继续叫价将是不理xìng的),出价100元的参与人得到该物品。
专家指点: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尽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是做不到的,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9节:猴子和帽子--信息不对称(1)
5.猴子和帽子--信息不对称
有一个卖草帽的人,一天,他叫卖归来,到路边的一棵大树旁打起瞌睡。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且每一只猴子的头上都有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帽子拿下来,扔到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到地上。于是卖帽子的人捡起地上的帽子,回家去了。
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很多年之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卖帽子的家业。有一天,他也在大树旁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告诉自己的办法,他拿下帽子扔到地上。可是猴子非但没照着做,还把他扔下的帽子也捡走了,临走时还说:"我爷爷早告诉我了,你这个老骗子会玩什么把戏。"
再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古董商,他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作猫食碗,于是假装很喜爱这只猫,要从主人手里买下。猫主人不卖,为此古董商出了大价钱。成jiāo之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