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 、《》每一卷内容提要(6)(第2/2页)  红楼探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也就是说,清虚观打醮实际上是作者现身说法的一场戏,故其内容涉及到了主人公宝玉的命运,也涉及到了庙堂的归属。在佛堂之前上演的三出戏清楚的表明,佛堂最终变成了“刘”的天下,变成了“假”的世界,宁和荣已不复存在,“满床笏”被“南柯梦”所取代,昔日的繁华成了过眼烟云。

    张道士的年龄还是张道士自己说出来的,他对贾母说:“小道是八十多岁的人,托老太太的福倒也健壮”。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胤祯最起码活到了八十多岁,而不是清史记载的六十七岁。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胤祯在1755年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了,成为了江湖野客,成为了虔诚的传“道”者,成为了《红楼梦》的守护人。

    第十五卷c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

    胤祯隐姓埋名在民间生活了十九年,期间他是以什么身份和名字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呢?虽然这方面可以跟踪的资料极其有限,但笔者还是找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线索,它们就是“书箱”和“诗稿”。

    书箱是一个叫张行的人提供的,目前在香山的“曹雪芹故居”展出。箱子上有文字,有图案,有时间和落款。落款与香山39号院的题壁诗文的落款一样,都是“拙笔”,这就说明他们是同一个人。不仅如此,箱子的主人与题壁诗文的主人一样,都把兰花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有意将其作为“追踪摄迹”的线索,以便后人能发现真相。

    箱子上的文字和图案的主题是兰花和顽石。文字是一首诗:“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图案是:并列画着一个顽石和一株兰花。顽石和兰花显然是题写者自喻,顽石就是“一拳石”,兰花是君王的象征。“一拳石”又称“一权石”,与《红楼梦》中的补天之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一拳”与“宜泉”谐音,说明张宜泉是这个箱子的主人。胤祯在民间的身份至此水落石出,他不是别人,就是诗人张宜泉。当然,笔者对张宜泉的认定,线索远不止这一点,但这一点却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留下的遗作,由其后人通过内务府于1889年出版。文学古籍刊印社于1955年将其再版时,对张宜泉这个人一无所知,只是把这本书作为研究曹雪芹的资料发行而已。其实《春柳堂诗稿》是《红楼梦》作者或主人公留在世上除《红楼梦》以外的唯一的文字记录,史料价值极高。张宜泉过去的家庭和身份在这本书的题跋中已初露端倪,而其中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诗句,更是把他作为庙堂之人的背景展露无遗,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出身非同一般。(待续)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