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文献中所罕见的”;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香港金融150年来的沧桑,趣味盎然,诚为一雅俗共赏的作品”。倘若本书能对读者有所裨益,笔者将深感欣慰。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香港金融界及有关各方面的新旧朋友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宝贵资料和珍贵图片,以及允许转载资料、图片等。他们是:香港大学孔道安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银行公会、香港联合jiāo易所、香港金银业贸易场、香港保险业联会、东亚银行、中国银行(香港)、渣打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景福金铺、周大福、利昌金铺、新鸿基证券、宏利人寿保险、安盛保险、顺隆集团、怡富基金、《香港经济日报》、《华侨日报》、《壹周刊》、郑宝鸿先生和高添强先生等。特别是由香港联合jiāo易所委托、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黄绍lún教授主持的“香港证券市场学院历史研究计划”,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香港著名金融学家、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饶余庆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热情推介。对他们的慷慨、无私的帮助,笔者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出版内地版本时,得到东方出版中心的鼎力支持。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祝新刚先生、编辑赵明小姐及其同仁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邦彦谨识
2006年11月30日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1. 战后金融业的繁荣与《银行业条例》制订
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
香港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这一时期,
日本军政府对那些“非中立银行”,
包括英资银行、其他对日作战国家所属银行,以及中国政府官办银行进行清算,
由日本的两家银行正金银行和台湾银行接管。
不过,22家华资银行和60多家银号、
钱庄则在日占初期已获准复业,但经营惨淡。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1.1 战后香港金融业的复苏与发展(1)
战后香港当押业一枝独秀。图为当铺内景。
日占时期,香港的转口贸易陷于停顿,银行已没有多少业务可做,银号亦仅限于买卖大洋(中国法定货币,简称“法币”)和港元。而当押业则一枝独秀,大批市民衣食不继,唯有典当首饰、手表、衣物以为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30日,英国重返香港,并成立军政府。9月13日,军政府宣布废用日本军票,恢复战前的港元纸币为法定货币,每1元港币值英镑1先令3便士,同时公布延期付款令,冻结存款。至于日占时期发行的汇丰银行“迫签纸币”,面额在50元以上者禁止使用,10元以下者则暂准流通,以待调查后再作处理。这些措施,旨在紧缩通货,平抑物价,稳定经济。军政府又授权战时被清算银行组成债权团,接收日
香港早期的当押业
当押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行业,据《唐会要》的记载,当押业在唐朝开始形成,到了宋代已经相当发达。及至清朝,当押业在广东更加发达。雍正年间,广州的当押业已成立“当押行分馆”。当时,地属新安县的元朗、大埔等旧墟市已形设当押店。元朗旧墟现有一座大王庙,建于康熙年间,此庙有一块字迹已模糊的碑记,碑上刻有捐款建筑这间古庙的店号和人名,其中有几间是当押店,可辨认的有“普源押”、“泰安押”两间,相信就是香港最古老的当押店了。
香港开埠之初,劳苦大众前来参加开发,人数骤增,原开设于元朗、大埔等墟市的当押店便纷纷到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