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制订“迫签纸币”合法化方案,汇丰同意将100万英镑存入外汇基金,作为这些非法额外发行港币的部分保证金,而港府则同意在若干年内将该项外汇基金投资所得的利息用以补足缺额。这一决定事后证明对香港货币和银行制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有关安排使汇丰和港府在资金方面有所损失,但却赢得了市民对港币可靠xìng的信任。〔1〕
1940年代末的银号广告。
1945年内率先复业的华商银行及中国官办银行计有: 中国银行、jiāo通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永安银行、国民商业银行、康年银行、中国国货银行、汕头商业银行、广东银行等十数家。东亚银行于9月14日复业,即在日本投降后一个月重新开张。东亚银行很快与海外的代理人及客户重新建立联系,使存款迅速增加。1946年底,东亚银行的存款已达到破记录的5200万元,记录在案的顾客接近12000户。〔2〕
1945年内,率先复业的银号有: 道亨银号、永隆银号、恒生银号、广安银号、富记银号、昌记银号、季记银号、万发银号、万昌银号、和祥银号、昌兴合银号、英源银号、腾记银号、英信银号、财记银号、发昌银号等。这一时期,新成立的银号有: 永泰银号、明德银号、佑德银号、永明银号、利成银号及合记银号等。其中,道亨银号、永隆银号、广安银号、永泰银号等,因为联号较多,营业最为发达。同年12月1日,金银业贸易场正式复业。
战后初期,香港经济并未走上轨道,银行业务仍未全部恢复,外汇买卖也无从做起。唯市面不景,治安不好,劫案时有发生,遂使游资趋避银行,各银行存款均有增加。但由于银行资金没有出路,各银行对存款都不表欢迎,对活期存款大都不付利息。相比之下,银号业务则成为当时香港经济中最蓬勃者,1945年年底,一般银号均有10万、8万元的盈利,规模较大的银号所赚盈利则约40万元。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1.2 战后香港金融市场的异常繁荣
1946年,中国内战烽火再起,政局动乱,国内不少富裕人家和大商号纷纷将家眷安顿到香港,香港再次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野政客及富有商人在亚洲的最佳庇护所”。据记载,在香港告罗士打大酒店及其他大饭店的大厅里,一到“饮茶时间”,就挤满了从上海逃难来的商贾。〔3〕
其后,国民政府在内战中节节败退,开始大量发行金圆券、银圆券,藉此
国民政府在1937年发行的法定纸币正背面。
国民政府在1949年发行的金圆券正背面。
搜刮民间财富,货币大幅贬值。据统计,1937年国民政府发行纸币13亿元,但到1947年增加到2450万亿元,10年间货币发行量增加187万倍。1948年8月,国民政府以金圆券取代法定纸币(法币),其比率竟达1金圆券兑300万法币。面对这种变局,江浙一带富裕人家及华南地区殷商富户纷纷将手中的纸币兑换成外币、黄金。在这股抛售本国纸币以求保值的汹涌浪潮中,大量资金透过不同渠道流入香港,直接注入外汇市场、证券买卖及金银炒卖。据估计,1947年至1950年间流入香港的资金,加上无形的贸易顺差,相当于国民所得的48%。〔4〕这一时期,香港金融市场呈现了异常的繁荣景象。
港澳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金铺之一
周大福珠宝金行位于澳门的店铺。
在外汇市场,1945年9月港币恢复使用初期,由于香港缺乏法币,港币与法币的比值约为1港元兑50元至60元法币,法币的比值比内地的汇价要高出1倍以上。其后,国内经济崩溃,法币汇价直线下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