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初,法币现钞汇价已跌至每1万元兑8.80港元(即1港元约兑1136元法币),到年底又进一步跌至每1万元法币兑0.3775港元,一年间再跌去超过20倍。1948年8月法币被金圆券取代时,法币现钞汇价更跌至每1亿元法币兑41.25港元(即1港元约兑242万元法币),在短短的3年间法币汇价的跌幅高达4万倍。
法币汇价的大幅暴跌,使港币的供应量迅速增加。由于国内惊人的通货膨胀,人民纷纷把手上的购买力兑换成其他足以保值的外币、黄金等,其中,港币成为了重要保值手段之一。据统计,1937年底香港3家发钞银行港币的发行总额是2.3亿元,但到1947年底已增加到6.74亿元(见表2.1)。大量增发的港币流通到内地,并在一些地区取代了法币成为jiāo易媒介和保值手段。据估计,1948年在广东流通的港币,总数超过2亿元,在上海流通的港币至少也有2亿元,两者合共约占香港发行港币总量的2/3。〔5〕
表2.1二次大战前后香港三家发钞银行的发钞数量(单位: 港元)
发钞银行1937年底发行额1947年底发行额1948年6月发行额
汇丰银行
199689793
(86.8%)617600000
(91.9%)680376916
(92.7%)
渣打银行
25172604
(10.9%)53000000
(7.9%)50723311
(6.9%)
有利银行5175570
(2.3%)3000000
(0.2%)2632200
(0.4%)
合计
230037967
(100.0%)673600000
(100.0%)733732427
(100.0%)
注: ()内数位是该银行在当年港钞发行总额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 《香港年鉴(1949年)》,《华侨日报》社,1949年。
早期周大福金行的内部装修已相当讲究,员工亦一律西装笔挺。
法币汇价的大幅暴跌,还引发了香港金融市场炒卖美钞、卢比、西贡纸等外汇,以及炒卖黄金、白银的空前热潮。当时,上海、广州的行庄与香港行庄结成三角套汇关系,将内地巨额资金由法币兑换成港币、外币或黄金、白银,在香港进行炒卖或外逃境外。影响所及,香港“对敲”金号、金饰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战前,香港金铺总数不足100家,但战后初期已急增至200多家。1947年至1949年间,
曾出任恒生银号总经理何添。
香港黄金炒卖盛极一时,黄金价格暴涨暴跌,主要视上海、广州金价涨落及香港对黄金供求情形而定。香港的银号、钱庄甚至银行都纷纷参与投机,狠狠地赚了一把,并触发了香港金融市场上的一场空前的投机狂潮。
1949年4月14日,香港政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协定要求,颁布法令,限制纯金买卖。从1949年7月起,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买卖的黄金从过去的九九成色的纯金改为九四、九五成色的工业金。不过,在黄金进出口管制期间,香港市面黄金的供应仍源源不断,原因是二次大战后,葡萄牙因并非IMF成员,不须履行限制纯金买卖的义务,商人在澳门进口黄金只要向政府缴纳进口税便不受限制。香港金商便利用澳门作为黄金进口基地,他们从欧洲及南非购买黄金,经香港转口到澳门,在澳门报关及办理进口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