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4/5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式银行的经营状况。

    1961年6月15日廖创兴银行铜锣湾分行被挤提的情景。

    当然,导致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的bào发,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即九龙巴士和怡和两家公司发行新股票上市,造成银行体系资金紧张。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股票市场与房地产一样,也进入高潮。在1961年的头6个月里,大多数股票价格都上升了20%至50%,市民争相认购所有新上市的股票。1961年4月,九龙巴士公司上市,以每股58元价格发行约78万股新股,获5.5倍超额认购。同年5月,怡和公司上市,以每股16元发行约90万股新股,约有32000人参加认购,超额认购高达56倍。所有认购者无论是否买得到股票,都必须以支票把股款付给他们的经纪人,结果约有8.98亿元的支票要经银行系统清算。这对银行体系造成了压力,对资金紧张的中小型银行尤然。

    挤提风潮在廖创兴银行bào发,直接的导火线则是当时市面流传着蓄意制造的关于该行董事长廖宝珊的谣言,指“有一位知名之本港银行家现成为警方侦查之对象,且已被通知离港”。6月13日,《真报》以头条新闻赫然登出这一消息,有关消息尽管后来由香港警务处长出面辟谣,但却触发了廖创兴银行的挤提风潮。〔18〕

    1961年6月14日(星期三),廖创兴银行受到不利传闻和谣言的困扰,遭到大批存户的挤提,当天即被提取约300万多元。到15日、16日,存户挤提进入高潮,港岛德辅道西总行及铜锣湾、旺角、深水、九龙城等分行都挤满通宵达旦在街头露宿轮候提款的人潮,其中绝大部分是文员、工人、小贩、侨眷等中下层市民,他们对自己的血汗钱极为关注,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形成群众xìng的歇斯底里。据报道,首三天前往提款的存户多达20000万人以上,被提走的存款接近3000万元。

    挤提发生后,廖创兴银行即向汇丰、渣打两家发钞银行求助,有人估计双方可能达成一项以廖创兴银行所持地产作担保的秘密协定。6月16日下午,汇丰、渣打两家银行发表“对廖创兴银行予以支持”的联合声明,并向该行贷出3000万元的款项以应付挤兑。不过,联合声明的中文稿一发表即撤销,并一度引起混乱,原因是中文稿的翻译出了错。英文原文是汇丰和渣打业已做出若干安排,“因而使得廖创兴银行有限公司之事件,完全受到控制”。但中文稿竟译成“将廖创兴银行有限公司之业务,完全置于汇丰及渣打两行控制之下”。这段错误的译文发表后,廖宝珊大为紧张,以为两家发钞银行要吞并他的资产。6月17日,挤提风潮才渐次平息。这次危机对廖宝珊及廖创兴银行打击甚大,一个月后廖宝珊因脑溢血病逝。

    1962年,廖创兴银行董事局改组,由中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成坤出任主席,廖宝珊长子廖烈文出任总经理。经此一役,廖创兴银行的经营策略渐趋审慎,业务也再度取得发展。该行于1967年被委为香港政府授权外汇银行。1973年廖创兴银行将注册资本增加到3亿元,实收资本1.5亿元,同时引入日资,由日本三菱银行持有该银行25%股权,成为日资银行的联营企业。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3.2 1965年银行危机第一波

    3.2 1965年银行危机第一波: 明德、广东信托倒闭

    1961年的银行风潮在当时曾被称为“本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是“空前的银行风暴”。不过,从后来的历史看,这只是更大银行危机的序幕。

    1965年1月中旬农历春节前夕,按通常情况市场对货币的季节xìng需求增加,银行的银根开始紧张。当时,市面已流传着关于明德银号发生资金困难的谣言。1月23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