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5.262.1
196532.541.258.730.069.554.851.774.7
196636.842.459.653.264.057.050.252.1
196732.836.359.858.065.560.349.847.6
196840.235.761.166.258.262.247.236.2
196934.632.457.363.264.166.950.640.6
197035.140.956.658.664.762.050.043.5
197136.040.153.457.663.060.252.244.1
197223.035.659.854.072.065.044.346.1
资料来源: 饶余庆著《香港的银行与货币》,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3. 1960年代的银行危机
20世纪60年代的银行危机,
首先由1961年6月bào发的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揭开序幕。
廖创兴银行创办人廖宝珊(1903~1961年),
原籍广东潮阳,
1941年移居香港,初期在一间油庄打工,后自立门户经营粮油、
布匹生意,并炒卖地产、黄金,迅速致富。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3.1 银行危机序幕: 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
1950年代位于上环永乐街的
廖创兴储蓄银行总行。
1948年,廖宝珊在港岛上环永乐街创办廖创兴储蓄银行。廖氏透过银行吸纳香港及海外潮汕籍人士的存款,在西环大举收购货仓物业。
西环在香港开埠百年历史中,曾占有极重要地位,盖因西环毗邻商业最繁盛的中环,是香港早期华人经商居住的主要区域。其后因人口增加至无地可容,繁荣东移,西环才成为货仓码头集中地。廖宝珊看到西环的发展潜力,在20世纪50年代大举进军西环地产,先后购入公安、公源、源源、永源等大批货仓,相继发展成住宅楼宇。20世纪50年代,西环的面貌开始改观,地价、楼价上升,廖宝珊的财富急增,成为西环有名的大业主和金融巨子。
1955年,廖宝珊正式将廖创兴储蓄银行注册为廖创兴银行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实收资本400万元。当时,银行的营业时间一般为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中午休息一小时,廖创兴银行打破传统,将营业时间延长至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中午照常办公,受到存户的普遍欢迎。廖创兴银行还首创小额储蓄存款的方法,即100元至1000元的小额存款,月息定为6厘,结果反应热烈,令存款剧增。1958年,廖创兴银行将注册资本增加到2000万元,实收资本增至1000万元,另有准备金1500万元。其时,廖创兴银行已将总行迁入位于德辅道西10层高的廖创兴银行大厦,并已初具规模。
当时,廖创兴银行的经营策略相当冒进,一方面大张旗鼓宣传以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贷款投入风险较高的房地产业。1960年底,廖创兴银行的各项存款(包括溢利税及呆账准备)共有1.09亿元,而同期贷出款项(包括透支及抵押贷款)有7357万元,另投资于房地产及该行大厦合计852万元。换言之,该行贷放透支及投资于不动产的款项占存款总额的比重高达75%,银行经营的稳健xìng已经动摇。廖创兴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香港不少华资家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