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2/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日,香港政府进一步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由财政司执行银行业条例所赋予的权力,规定所有银行每日营业结束时,必须将其所存现钞额向银行监理处处长报告;二是港督会同行政局授权银行业监理专员,命令“各银行将所存的剩余钞票jiāo回发行钞票的银行”。在香港政府及银行体系采取连串措施之后,2月10日,挤提风潮暂告平息。从挤提风潮bào发到2月13日止,从lún敦运到香港的港币已达5000万元,英镑达110万镑。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3.3 1965年银行危机高潮

    3.3 1965年银行危机高潮: 恒生银行控股权易手

    不过,市场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当时,恒生银行仍然受到谣言的困扰。直至3月份,仍有不少毫无根据的流言对恒生银行进行恶意攻击。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报纸也刊登对不指名的本地银行有损的新闻,恒生被广泛地认为是其中之一。期间,部分大客户陆续悄悄地取消账户。4月初,挤提风潮再起,这次首当其冲的就是恒生银行。

    当时,大批市民争相涌到恒生银行总行提取款项,人潮从德辅道中一直延伸到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银行再次透过传播媒介公开声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沓沓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以应付客户的需求。虽然恒生银行多次向存户保证,但情况仍每况愈下。4月5日,恒生银行在一天之内失去8000万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1/6,到4月上旬总共失去2亿港元。根据当时出任恒生副总经理的利国伟的回忆:“恒生的存款一点一滴地被抽光,若然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便无法偿还债项,甚至达到破产的边缘。因此我们急于谋求对策。”

    1965年恒生银行被挤提的情景,当时提款的人龙曾从总部一直伸延到香港会所。

    面对危局,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召开董事局会议急谋对策。当时,恒生银行面临三个选择: 要么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要么停业由政府接管,或者转向汇丰银行。经过多日的商讨,到4月8日,恒生银行董事局决定壮士断臂,将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洽售事宜jiāo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负责。翌日,利国伟与港府财政司郭伯伟会面,得到批准后立即与汇丰银行接触。在谈判中,双方对恒生银行的总价值和出售的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时值6700万元,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则表示银行的时值应为1亿元,并只愿意出售51%的股权。双方的谈判一直持续到午夜才达成协定。结果,汇丰银行以5100万元代价收购恒生银行51%股权。消息传开后,挤提风潮即告平息。

    1983年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利国伟在金禧纪念庆祝晚宴上发表讲话。

    苦心经营逾30年的恒生银行控制权就此断送,成为何善衡等恒生创办人毕生的憾事,何善衡为此痛哭了两个晚上。不过,他在出售当天仍亲自主持会议,并不断向员工解释,借此稳定军心。对于恒生银行的这次挫败,香港《南北极》杂志资深专栏作家郭峰的评论是:“一家如此迅速发展、善于经营、服务忠诚和口碑载道的银行,就这样被谣言所害,被人家吞掉51%股权,令全港有识之士无不为它扼腕慨叹。”〔19〕

    是役,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汇丰银行,它不仅以极低廉的价格购入最宝贵的资产和业务,而且一举消弭了香港银行业中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奠定汇丰在香港银行零售业中的垄断优势。汇丰收购恒生银行后,仅派出4位代表加入恒生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其原来的华人管理层,这是汇丰的远见卓识。当时,汇丰银行的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要chā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