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3/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汇丰的领导下,恒生银行的业务发展更快。1972年,恒生银行决定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的面值降低,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1/10,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

    1965年11月25日汇丰支持远东银行的声明。1966年9月16日关于有余银行被汇丰接管的报道。

    购,冻结资金28亿元。6月13日,恒生在香港jiāo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股票以每股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银行的市值已高达16.5亿元。这时,恒生银行拥有分行20间,员工超过2000人,成为仅次于汇丰的最大商业银行。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1965年的银行危机最后还波及两家小银行远东银行和有余银行。远东银行创办于1958年,创办人是经营戏院起家的邱德根。早期,远东仅是荃湾的一家小钱庄。20世纪60年代,远东银行也深深地陷入对房地产的贷款和投资中。1965年银行危机bào发时,它是遭受大量提款的银行之一,并且是香港银行业中唯一不符合银行业条例有关法定清偿力比率要求的银行。1965年11月25日,远东银行香港仔分行遭到挤提。应政府的要求,汇丰银行发表声明,表示它对远东的无条件支持仍然有效。汇丰对远东的支持直至1969年,该年后者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

    有余银行由一批侨商创办于1953年,像许多本地银行一样,它也深深卷入了房地产市场。1965年银行危机中,有余银行也遭受到极大的财政困难,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1966年9月15日,根据港府财政司的命令,有余银行被汇丰银行接管。该年,受银行危机的影响,香港因破产而正式经过法庭封闭拍卖的工商企业达到435家。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4. “利率协定”和《银行业条例》的修订

    20世纪60年代初廖创兴银行危机后,

    香港各大小银行为争夺公众存款展开了激烈的利率战。

    当时,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几家英资银行相继参战,以向其他银行表明:

    不加控制的竞争是徒劳无益的,

    各银行必须就利率问题订出一项切实可行的协定。

    4.1 “利率协定”的签订

    1961年后期,在香港外汇银行公会的协调下,外资的授权银行与本地的非授权银行开始谈判,以商讨建立存款利率统一结构的可能xìng。当时,有银行建议将香港所有银行划分为三类(A、B和C),它们将分别把长期存款利率确定为5%、5.5%和6%。不过,以恒生银行、永隆银行为首的非授权银行则提出反建议,认为利率应分别是5%、5.75%和6.5%。在谈判中,以外资银行为主的授权银行提出利率的差距不应超过1%,而非授权银行则坚持差距至少应为1.5%。谈判由此陷入僵局。

    1963年,利率战达到高潮,据报道有的小银行甚至将利率提高到10%以上。在种种压力下,香港外汇银行公会和非外汇银行代表小组委员会最终达成一项“利率协定”,从1964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利率协定”,所有参加协定的86家银行,分为外国银行和本地银行两大类: 外国银行26家;本地银行根据存款数额的多少再分成四组,A1组13家,A2组10家,B1组16家,B2组21家。其中,汇丰银行被分入外国银行类,由中国资本持有的中银集团的成员银行和在马来西亚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