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2/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此汇丰主席蒲伟士控制了米特兰。〔10〕

    1992年3月17日,汇丰控股发表声明,声称汇丰与米特兰两银行董事局认为现时将两集团合并将符合两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汇丰将向米特兰提出合并建议。4月14日,汇丰宣布具体合并建议,即1股汇丰股份及1英镑汇丰10年期债券换取1股米特兰股份。与此同时,汇丰公开其高达166亿元的内部储备,并表示将取消1%持股限制,进一步向纯商业银行回归。

    汇丰的收购曾遭到了英国四大结算银行之一的莱斯银行的狙击,不过汇丰最终取得了成功,并将米特兰私有化,使之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11〕汇丰成功收购米特兰后,宣布同时在香港和lún敦作第一上市,并接受两地jiāo易所的监管。汇丰控股并取代了米特兰的上市地位,成为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成份股。其后,汇丰控股董事局重组,并与汇丰银行董事局分离,迁往lún敦。

    汇丰收购米特兰后,即跻身世界10大银行之列,其资产值高达1450亿英镑(约21100亿港元);其中,53%分布在欧洲,30%分布在亚太区,15%在北美洲,2%在中东,合计共有3300间分行及办事处,分布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香港舆论将汇米合并一役称为汇丰的“帝国还乡战”,自此,汇丰从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本地公司蜕变成一家以英国为基地的跨国银行集团,注册地、控股公司及其董事局均在lún敦,第一上市地位实际上亦主要在lún敦,股东主要来自香港以外地区,资产和业务横跨欧、亚、美三大洲,来自香港的资产仅占3成。

    汇米合并,实际上标志着汇丰10多年来精心部署的集体国际化已大体完成。此后,汇丰将以海外跨国公司、纯商业银行的角色在香港发展。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3. 过渡时期香港金融制度的演变

    1983年实施的港元联系汇率制度,

    尽管从理论上是透过银行间的套戥和竞争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然而这一自动机制在当时的条件下并未能有效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联系汇率制度下,

    过去基于内部经济或对外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调节压力从

    汇率转移到货币供应及利率水平上来。

    因此,在联系汇率制度实施初期,

    香港利率水平的变动相当频繁,并引发日后香港金融制度的改革。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3.1 过渡时期香港金融制度的改革(1)

    据统计,从1983年10月到1984年12月,香港最优惠利率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先后调整了19次,1985亦调整了9次。期间,利率波幅亦甚为可观,联系汇率实行之际,市场上最优惠利率为16厘,到1984年3月跌至8.5厘,但于同年7月又攀升至17厘的高峰,而到年底则又降至11厘。利率水平的频密变动涉及的面相当大,影响到从M1到M3的整个货币供应,虽然对稳定汇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稳定。

    香港政府亦了解到套戥机制和利率工具的局限xìng,因此,自1988年以来就以巩固和改善联系汇率制度的名义,对原来的金融架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主要内容有:

    (1) 设立负利率机制。1987年11月至1988年2月,市场盛传港元将升值,大量海外热钱涌入香港进行投机,对联系汇率形成冲击。期间,港元对美元的汇价,一直围绕在7.77左右,并曾一度升破7.75,比7.80的“联系汇率”高了0.6%,而6个月远期汇价更曾超过7.60。远期美元沽盘中,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