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Interbank Clearing Limited,即新的票据jiāo换所)宣布成立,负责结算所的运作。该公司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银行公会共同拥有,各占50%股权。公司董事会由8人组成,其中2人来自金融管理局,3人来自银行公会的永久会员(即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其余3人由银行公会其他会员选出。
与原来的结算制度的两层架构相比,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属单层结算架构,属Y型设计(见图5.3)。在这个系统下,金融管理局取代了原结算所的管理银行汇丰银行,成为整个支付系统的结算机构及监管机构,即日流动资金的提供者及最后贷款人。所有持牌银行均须在金融管理局设有一个结
算账户(Settlcomnt Accounts),一切支付安排均以即时结算方式在该账户进行,并且是最终的、不可撤回的及无条件的。除非非常特殊的情况,银行的
银行A银行同业间
付款机制结算户口机制外汇基金银行B债务工具中央
结算机制
图5.3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设计
资料来源: 香港金融管理局
结算账户不得透支,但银行可利用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与金融管理局签订回购协定,以获得即日流动资金。银行公会则负责银行同业支付和结算工作。
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实施后,即与1990年设立的债券工具中央结算系统自动联网,提供及时货银两讫和即日回购协定。所有隔夜和即日回购协定的设施由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管理的抵押品管理系统提供。两系统的联接,较好地解决了银行在头寸不足情况下支付指令需要排队轮候,不能即时执行的问题,以及资金提供者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建立,是对香港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一层式架构取代传统的两层式架构,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并减低了原有支付系统所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流动xìng风险和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xìng,它与国际其他支付系统接网后,还消除了赫斯特风险。同时,由于使用持牌银行都须在金融管理局开设结算账户,金融管理局掌握了整个银行同业系统的资金头寸情况,有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措施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建立,将香港支付系统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大大增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3.2 港府推行金融制度改革的原因(1)
过渡时期,香港政府积极策划及推动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其背后是有深刻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的。从经济层面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维持及巩固港元联系汇率制度。1983年10月推出的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对进入过渡时期的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理论上市场可通过银行之间的套戥和竞争的相互作用,自动调节货币供应从而稳定港元汇率。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自动调节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弥补这一缺陷,港府通过银行公会调节利率水平,藉利率套戥功能稳定汇率。不过,利率调节的功能亦有其局限xìng,而且频密地调整利率,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稳定。因此,为维持和巩固联系汇率,香港政府逐步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988年设立的负利率机制和新会计制度、1990年推出的外汇票据及债券、1992年建立的流动资金调节机制以及1996年运作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等,从而催生出整套新的金融管理制度。对于这一目的,港府有关官员在各种场合均直言不讳,反复强调。实践上,这些措施确实有效配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