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3/4页)  香港金融业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

    (2) 加强了政府的稳定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银行危机及1987年股灾后,香港政府逐步修订其不干预政策,以适应日趋繁杂的金融市场的变化。1989年中银集团被挤提事件和1991年国商银行事件引发的连串银行挤提风潮显示,即使管理完善、财务稳健的银行,也会因政治因素或不利传言而面临危机,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冲击。可见,客观形势显示出政府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必要xìng。香港外汇基金的法例,就明确授权政府财政司利用外汇基金“保持本港金融及财政制度稳定及健全”,从而“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在过渡期间,港府就以维持及巩固联系汇率的名义,推行了金融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核心则是推动外汇基金中央银行化,建立香港的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局,以加强政府对货币供应和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

    从政治层面分析,则是港英政府配合汇丰银行淡出“准中央银行”、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汇丰在香港货币、金融管理体制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两家发钞银行之一,并担任中央结算系统管理银行,它还实际上成为银行体系的最后贷款者及港府货币金融政策的主要顾问,这种地位成为它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进入过渡时期后,汇丰的“准中央银行”角色已开始与它积极部署的集团国际化战略发生矛盾。1981年汇丰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香港的这种特殊地位。在汇丰看来,卸下准央行地位是迟早的事,不仅有利于其拓展国际业务,部署国际化战略,避开所谓的“九七风险”,而且有利于它在九七后凭藉最大商业银行实力在香港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商业优势。

    汇丰银行淡出准央行的行动无疑得到港英政府的默契和密切配合,但其遗下空缺将由何人接替却令港府煞费苦心。继续保持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已不可能,且难免不会让中银集团取而代之并坐大,这不符合港英撤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策略文件

    香港是唯一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写于宪法内的地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9条列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其他优势包括(排列次序不分先后):

    ● 清晰明确并且可以预知的法律制度

    ● 完善的会计制度

    ● 新闻自由,使资讯透明流通无碍

    ● 健全及先进的基础设施及办公室

    ● 曾接受教育,并能cāo流利英语的劳动人口

    ● 毋须受不必要的监管束缚

    ● 对个人及公司均极具吸引的税制

    ● 公司可自由出入及经营业务

    ● 生活质素高、法治受到尊重、治安良好等

    ● 与中国内地的联系

    ● 海、空jiāo通及电讯联系极佳

    ● 专业海外雇员入境手续简便

    ● 货币稳定、并无外汇管制

    ● 其他财务机构林立

    ● 政治稳定

    虽然香港毗邻中国内地可能是其主要吸引所在,但在1997年前的过渡期内,我们可看到某些优势正在受到侵蚀,例如在某些环节,其他金融中心正在努力迎头赶上香港(如基础设施的质素、公司进出的自由、财务机构齐全等);而在某些环节,香港可能正逐渐落后(如政治转趋不明朗、语言能力等)。对于前者,我们不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