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5 章(第2/4页)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场生死之战时,作为第三方的陈朝在忙什么?

    隔岸观火,再趁火打劫,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不是。从史书上所有的记载来看,没有找到任何该有的举动。周国的动作是快,从去年十月攻平阳,至正月便已占领邺城,到四月已经返长安献俘。算是一眨眼的功夫。

    可这中间至少给了陈朝几个月的时间。

    陈国最好的选择是,在北周攻打北齐时,陈顼应该料到唇亡齿寒,救援一下北齐。因为对实力较弱的陈朝而言,北齐虽是敌人,但北周却是更可怕的敌人,维持这三国鼎立的局面对陈朝最为有利,起码能保证安然活下去。

    一言蔽之,只有高纬活着,陈顼的王朝才能活着;他们是敌人,可是离了谁,两人都活不了。

    即便陈国不去救援,那么趁火打劫也是较好的选择。在北齐的危亡之际,可趁此占领淮北之地,与北周一同瓜分,壮大实力。

    可是,陈国的反应让人难以置信,对这场关系自己未来生死的周齐之争,只有一个反应:熟视无睹。

    到了十月,离北齐灭亡有半年之久了,宇文家族已在齐国旧地站稳脚跟的时候,陈宣帝陈顼突然醒悟了:该去争抢地盘了。这反应的速度只能用蜗牛来形容。

    他下诏吴明彻率军进攻徐兖(今徐州一带),抢掠河南之地。陈顼对这次征伐信心很足,以为必定能一举拿下,所有劝谏的人都被他痛斥而回。

    他忘了,面对病弱不堪的北齐,陈军占领淮南之地,花了两年才成;而今天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北周,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会让他轻易得逞吗?在高纬手里不抢,非得换成宇文邕,陈顼才乐意去抢,真是个极会挑选对手的皇帝。

    五个月过去了,到了第二年二月,吴明彻的部队还只是徘徊在徐州城下,一无所成。因为守城的还是名将梁士彦。

    而这时,周军的救援已经到来。周军的主帅是王轨,是宇文邕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此人谋略很深。他并不急于与陈军决战,而是占据了清水入淮河的河口,用铁锁链条穿过数百车轮,沉入清水之中。这种类似车匪路霸,设置障碍的拦路抢劫作法虽然霸道,但很管用。

    王轨不去决战,为何要在这里跟一条河过不去呢?

    原来南方驴马少,这样造成有两大问题:军队骑兵少;粮运只能依赖水路。后来有人做过统计,打仗的兵员如果是七万人,那么用人负粮的话,得要三十万人,这是不可行的。一旦要发动大规模、持久的北伐战争,水运粮草便是第一要务。

    这次围攻徐州,吴明彻也是带了大量的舟船前来。这些舟船不仅要运人,也且要运粮。而王轨便是在清河陈军返回的必经之路上布下重兵,守株待兔了。

    萧摩诃见情势危急,要趁着周军的障碍未建立之际,建议吴明彻要立即派兵进攻,使周军的yīn谋难以得逞。这是陈军唯一能全军而退的机会了。可萧摩诃在向主帅吴明彻建议的时候,估计口气硬了点,急了些,而吴明彻又被伤病困扰,他的回答已经出离愤怒了:

    “冲锋陷阵,将军事也;运筹帷幄,老夫事也。”

    言下之意是我为主帅,我自有主意,你就不要越俎代庖了。十足地刚愎自用。吴明彻的态度极为蛮横,惊得萧摩诃失色而出。

    十天之后,水路断绝,归途渺茫。

    屋漏偏逢连夜雨,危急之时,吴明彻背上的重病又加剧了,行动极为不变。最后,徐州城下那堰坝里头的水,成了吴明彻唯一的希望。他让人毁掉坝堰,引堰坝之水注入清河,清河之水暴涨,希冀靠此运气跨越王轨设置的铁锁车轮阵。

    刚开始,倒是一路顺利,可堰里的水还是不够,到了清河口,水势越来越小,白忙活一场:所有的舟船全被车轮阻碍住了。陈军进退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