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8 章(第3/4页)  中道管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们做出密切配合的调整,等于又造出一条新的通道。但新的通道是临时的,在时空不需要时,我们仍应回到原道上来,因为“根本”永远是需要照顾的。变是一时应急的变,而不是变就是好的,这和今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人、事、地、物、时,常常在改变,所以管理的措施,也应该时时不忘调整,以求应变。但是,调整的目的是求应变,而不是为变而变。我们现在许多人是为变而变,动不动就变,讲创新是唯一的途径。这是不对的。强调求新求变,原本就是一种偏道。

    三、安人的“经”不应该常变

    我国传统思想,最重仁义。有些人总认为,当今功利社会,仁义管理已属陈旧落伍,空谈而无所裨益。其实“仁”是“求安的意志”,“义”乃“致安的途径”,而“功”表示“安的效果”,“利”则表现了“安的收获”。管理者怀着“求安”的“仁心”,丝毫不涉邪念,走上“致安”的“义路”,小心翼翼,力戒步入歧途,便是“真功”与“正利”。

    孔子用“合义”、“不合义”来区分“正利”、“邪利”,企业界追求正当利润,就应该以“合义的正利”为目标,亦即必须摒弃“暴利”、“短利”、“不法之利”等“不合义的邪利”。

    同样地,企业组织希望获得“真功”,透过正当运作以求取“良好绩效”,就必须明辨慎察,排除“近功”、“虚功”、“僭功”等“假功”,才能将员工的努力,导入正途。

    仁义是形,功利为影。仁至而又义尽,功利即随以俱来。仁义是本,功利为末。yù求功利而鄙弃仁义,等于舍本逐末,所得不过假功与邪利,不但内心难安,最终亦将不能被社会大众所容忍。

    “义”即是“安”。孔子说: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无往而不可的,也没有一件是无往而可的。每一件事,都是亦可亦不可的,其可或不可,要靠义来裁决。换句话说:任何管理措施,如果用得其宜,便可;假若用失其宜,就不可。

    管理原则,原无肯定的可或不可。甲公司行得有效的,乙公司未必就行得通;此时可行,并不表示时时可以通行无阻。仁的任务,在于求得整体的安宁,但求安的条件和方法,必须因应时、空的变迁,以求制“宜”,也就是求其“合义”。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求安人,这是不变的常道。管理原则,务求以“安人”为总原则。安人的原则,是恒久不变的“经”。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心中时时刻刻要存有“安人”的念头,不断想:我这样决定,我的员工安不安?我这样做决定,我的顾客安不安?我做这个决定,我的股东安不安?我这样做,我的社区邻居安不安?否则你的决策是很危险的。

    从事管理的人,一定是大家能安的事情,你才可以做;大家不能安的事情,你少做为妙。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做任何决定,先想:我这样做,我的心能安吗?接着要想:我这样处置,对方能安吗?还要再想:这样一来,别人能安吗?就可以了。

    四、安人的“权”要随时变动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条件随时在变,安人的方法也应该随之而做适当的改变,此种权宜应变,便是“权”。有钱有有钱的安人方法,没有钱有没钱的安人方法,紧急有紧急的安人方法,平时有平时的安人方法。

    安是经常变动的。这个时候能安,并不表示长久下去都能安。时间、空间一变动,原本能安的,可能变成不安。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安人在内。

    随时变动,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观念和素养;要安,就应该合理地变动。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合理地调整,随时随地都在变,但是基本原则是不能变的。

    安人的“权”,就是为了安人而产生的变动,并不是爱怎样就怎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