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铺垫。
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宦子弟,为官容易树业难。但是,不同的是,盛宣怀具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强的务实精神。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呼唤着近代民用商业的诞生和一批精于此道的经济开拓人才的出现。盛宣怀强烈地意识到:大利不可不兴。他选择了一条畏途投身洋务,创立中国民用商业。
历史同样也选择了盛宣怀,李鸿章早就看出他“机智敏达”,觉得他是一个能领会其外jiāo路线的不可多得的人物,而更让李赏识的是他在经办洋务中的特殊才干。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盛宣怀直接参与控制商业之多,几乎无出其右者。
盛宣怀办洋务30余年,电报、轮船、矿利、银行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资产过千万,真可谓长袖善舞。
他除控制全国电报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多大权,被誉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在当时的中国,要创办新型商业十分不易。办洋务在许多人眼里不啻是险滩行舟,能乐此不疲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正是盛宣怀的过人之处。
对于官商关系,盛宣怀主张“集商本以商办”,“官任保护”,从而达到“官商一体”。他亦官亦商,官亦为商,在洋务活动中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洋务官吏转变为一个拥有巨额资本的早期资本家。
在与洋人关系问题上,盛宣怀对外商商业敢于、善于较量,针锋相对地进行相应的斗争,从而使其大部分商业在外商的倾轧下生存发展起来。
说盛宣怀有“坐务博不务精之弊”似乎有欠公允,驱使他马不停蹄各处奔忙创业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当时中国这个工业经济的沙漠地带,要夺洋人之利,自经商、jiāo通运输、通讯设施、铁路、煤矿以及银行等,事事需要举措,有的“非急起图不可”:于办厂,工夫层累曲折,如盲觅针,茫无头绪,及至事已入手,yù罢不能,惟有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才能期于必成。
这就是盛宣怀的办厂心迹,而其“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为瞻顾,期于必成”,正是其除及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业。
第85节:赤脚财神虞洽卿
作者 : 康贻祥
赤脚财神虞洽卿
当人们提起上海时,脑海中立即会闪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上海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上海就意味着机遇、挑战和刺激。旧社会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深深地吸引着商海里的投机者和探险家们。上海滩滔滔的江水,在潮起潮落间铸就了一批批的商海豪杰。那时的大上海,市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叫“虞洽卿路”(现名西藏中路),用华人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条大马路,这在当时的上海尚属首例,虞洽卿在十里洋场的地位可想而知。
虞洽卿,又名虞和德,生于1867年6月,出生在浙江镇海的龙山镇。荒凉的小镇上多数人家靠耕田种地养家糊口,虞洽卿的父亲是一个熟谙生财之道的商人,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独家经营,加之他勤劳肯干,为人和气,小店的生意非常兴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虞洽卿5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了一场大病,一年后便撒手而去。从此,虞家母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当地的一些痞子经常趁机寻衅滋事,欺负他们母子。虞洽卿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只盼望儿子早日长大chéng rén,支撑门户。
虞洽卿11岁那年,靠着母亲为别人做针线活一点一点积攒的钱进了私塾念书,后来没多久,虞洽卿因不忍看着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