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6~60)(第1/3页)  电影求索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1国防电影。

    “国防电影”最初是电影界左翼人士在抗战爆发前夕所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旨在发起电影界“一个最大限度的动员文艺上的一个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

    1936至1937年,以改组后的“明星”,“联华”以及“新华”影片公司为基本阵地,掀起国防电影的创作潮流。

    从当时电影创作的总体面貌看,有的国防电影直接将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作为创作题材,尤其是费穆执导的《狼山喋血记》,被誉为国防电影的范例。

    另一类则注重于社会现实和重大历史题材的描绘,而将抗战和御侮救亡作为其社会背景,如明星公司的4部优秀电影《生死同心》c《压岁钱》c《十字街头》c《马路天使》便属于这一类。

    这些影片公映后轰动影坛,更深层次地激发起国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抗敌图存的热情。

    52“孤岛”电影。

    “孤岛”时期是上海在抗战前期所处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起自1937年11月中国守军撤离上海,止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

    在这4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海处于日军包围中的租界区犹如孤岛,故有此称。

    “孤岛”电影是在30年代末所掀起的又一次中国商业片制作热潮。

    这一次商业片的畸型繁荣是由于当时上海租界处于战火围困和难民大量涌人的非常环境和特殊社会心态造成的。

    仅4年的时间,上海“孤岛”成立了20 多家电影公司,拍摄了250余部故事片。

    在商业片畸型繁荣的环境中,一些严肃的电影艺术家仍坚持高格调c高品位的艺术电影的创作,如费穆编导的《孔夫子》c《花溅泪》等,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c《复活》等艺术片,给当时上海影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有些商业电影,如《木兰从军》c《岳飞精忠报国》等,也因其爱国主义倾向而受到欢迎。

    日军占领上海全境后,沦陷区上海的电影业先后被日伪所控制和兼并。

    53延安电影团。

    延安电影团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电影机构,全称“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

    1938年8月,袁牧之c吴印咸携带从香港购买的全套 16 电影器材c近万米胶片和荷兰著名电影艺术家伊文思所赠的埃摩 35 摄影机c数千尺胶片到达延安。

    同年 9 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后习称“延安电影团”,为中国最早的制片c放映机构。

    团长由谭政担任,最初成员有袁牧之c吴印咸c徐肖冰等人,后来曾数次扩大队伍。

    延安电影团有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

    从 1938 年秋开始,电影团以两台手提摄影机和简陋的设备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拍摄出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政治c军事c经济c社会c文化等各方面活动的照片;巡回放映了十几部前苏联早期优秀故事片。

    延安电影团所摄制的纪录片,质朴c淳真c粗犷,风格上自成一派,在镜头语言上对新中国早期电影如《中华儿女》c《白毛女》c《南征北战》等优秀影片有着深刻的影响。

    延安电影团的成员也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54香港电影。

    香港是中国最早传入电影的都市。

    在香港,产生了中国的第一位导演(梁少坡》和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也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院。

    号称“香港电影之父”的黎民伟以及香港早期四大导演,为初创期的香港电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