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时间便到了6月中旬。
改版扩版的清江日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报社4月份全面完成了广告创收任务,5月份超额20完成了任务。报社的财力大大加强。有了足够的财力做后盾,以前不太敢想的事,便提到了刘平原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他的一桩很大的心事,便是聘一位全国最好的评论家,以大大提高报纸的评论质量。一个季度以来,报纸在新闻方面,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有些新闻品种不止上了一个台阶。可报社评论人才奇缺,一流的评论人才更是打起灯笼都找不到。新闻人都知道,评论是报社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如果缺了出类拔萃的评论,报纸的其他新闻做得再好,也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报纸。
胸怀鸿鹄之志追求卓越的刘平原,哪能在这上面无所作为?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来,100万年薪聘最牛的评论家做评论部主任。他已看中了目标,是京华日报的首席评论家郭晓栋。作为中国报界龙头老大的京华日报的首席评论员,如果没有很深的关系的话,别说聘他,就是与他联系都没有可能。
刘平原是有相当的人脉的。京城著名的《经济时报》的总编辑沈铁旗,便是他的同学,当年在京华大学中文系上学的时候,他们不但是一个寝室,而且是铺挨着铺,要好得就如一个人,名副其实的铁哥们。这次,他托沈铁旗给他先向郭晓栋探探口风,不想郭晓栋竟有些动心。看来,人民币还是一个威力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者。
不过,他也知道,不完全是人民币在起作用,沈铁旗与郭晓栋的不一般的关系,才是问题的最最重要的关键。沈铁旗对郭晓栋有知遇之恩。10年前,当郭晓栋还是京华政法大学大三的硕士研究生时,写了《国旗为谁而降》一稿,投了几家报纸,都没有用。后投给了沈铁旗的报纸。是当时主持评论工作的沈铁旗亲自处理了这个稿子。稿子的开头,原来比较枯燥,不出彩,标题也不是现在的。沈铁旗运用他的智慧,把开头部分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生动,又拉近了时间距离,标题也改得十分响亮,吸引眼球。郭晓栋可谓一夜成名。
在召开专门研究聘评论家的社委会之前,刘平原嘱范大为专门为各位社委复印了郭晓栋脍炙人口的时评作品《国旗为谁而降》。这个作品,问世已有10年,它俨然已成为新时期时评作品的经典,被选入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及无数的各种各样的选本。如果要选新时期时评作品的压卷之作的话,《国旗为谁而降》当之无愧!下面,就是作品的全文:
国旗为谁而降
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大堤决口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多善后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被忽略了: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98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颁布以来所仅有,当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达3656人,当属“造成重大伤亡”。尽管《国旗法》对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下半旗规定的只是“可以”,不是“应当”c“必须”。但如果一次灾害死亡3656人还不能适用这一法条的话,不知这一规定几时才能派上一回用场。
事实上,国旗不仅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而下半旗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