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打场(第1/5页)  宁静的老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着整个村庄,叮铃咣啷的水桶声,吱吱呀呀的扁担声,还有邻里之间的欢笑声穿过门缝飘进我的梦境里,这是勤劳的人们在水井里打水,这口井是整个村庄大多数人家的饮水来源,村子里离水井近的人家都会扛着扁担,拎着水桶来挑水,离水井远的只能在自己家院子里安装了压水井。水井口高度有一米多,深度有三四米左右,井口圆而小,小的只能放下一个孩童的脸,这可能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失足落水,所以每个去挑水的人们都要带一个跟井口一样直径的小水桶,它是用铁皮做的,顶部有个抓手,抓手上系一条长长的绳子,绳子的长度跟井底端水面的高度是一样的,水桶底部还有一个扇形橡胶皮,这块橡胶皮用几个某钉半固定在小水桶底部,就像门一样可以打开关闭,这是为了将水桶放进井底的时候,能够在水的压力下从底部灌满水,然后人用力拽住绳子往上拉,再将小水桶的水倒入大水桶,一次次的将大水桶灌满,远一点的用扁担挑,近一点的直接用手提,回到家最终都会倒入大水缸里存起来。水井在我家的北面,村庄南头的人家过来挑水都会路过我家门口,络绎不绝的像一个小集市,邻里之间的一声问候句玩笑,热闹而欢快,淳朴而真诚。

    今天轮到大佬(大伯)家打麦子了,父母早已吃过早饭,去帮忙打场去了。“娟娃娟娃,起床吃饭了”奶奶扯着年迈的嗓音用力的喊着,将我从梦中唤醒,我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很不情愿的从被窝里爬出来,去院子里解了小便。“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这声音响彻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的见,紧接着是新闻早播,这是从门口墙角的广播盒盒里传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是国家最主要的宣传工具,收听广播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听村子里老人说过,70年代是广播喇叭院院化,80年代是户户化,也就是每家每户都要有一只广播盒盒,以便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盒盒是由舌簧喇叭和小木盒盒组装而成的,底端有一根电线一直延伸到地底下,突然广播的声音断断续续,里面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我连忙跑过去抓住那根电线摇了摇,又可以正常的收听广播了。

    奶奶端来一碗毛汤和硬馒头放到桌子上,“毛汤”就是清水c面糊和鸡蛋一起做的汤,因为简单,所以就叫“毛汤”,家庭条件好的可能多放点鸡蛋,我家总共四口人,里面只飘了一只鸡蛋的蛋花,一锅汤里最多的蛋花现在都飘在我的碗里。奶奶拿起硬馒头,用那双露着青筋的手用力将硬馒头掰成小块,放进我的毛汤碗里,等待馒头软化就可以吃了。我拿起勺子一口口的吃的很香,是鸡蛋的香味,我的脸上满是幸福。早饭完毕,奶奶也要带着我去村头井边打水,我兴致冲冲的帮奶奶拖着小水桶,奶奶拎着一个大水桶,蹦蹦哒哒的来到水井边,跟村子里其他人一样,用小桶打着水,再装满大桶,奶奶虽然七十多岁,提起水桶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村子上这个年龄的老人做体力活还是很常见的,可我家明明有压水井,为何还要去村头提水?听父亲说,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家里面请了村子里的几个壮汉,一起打的这口压水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力气活,首先要用很尖的长铁杆在地上砸个很深的洞,然后几个人一起用力往下砸,砸二三十米放进去管子就可以了,废了很大的力气,也不知道是不是没找准水源,还是管子之间错了位,我家的压水井出水少还是浑浊的,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父母也就放弃了,偶尔用这压水井灌溉一下院子里的菜地,一年四季基本闲置。

    奶奶身体虽然健壮,提回家也是气喘吁吁,歇息片刻,奶奶从水桶里舀出一勺水倒入洗脸盆,拿起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给我洗了几把脸,用毛巾擦了擦,再回屋子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篦子梳,篦子梳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工具,中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